第五十四章龙颜震怒(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紫禁城,武楼。  

朱棣正背着手,望着窗外的萧索,一言不发。  

而这时,有人蹑手蹑脚地进来。  

来人冷着脸,穿着软底鞋,以至于连入殿,也是悄无声息。  

他一身飞鱼服,入殿行了大礼,简洁有力地道:“臣纪纲见过陛下。”  

朱棣淡淡道:“何事?”  

纪纲乃是锦衣卫指挥使,当初靖难的时候,他曾是朱棣的亲兵护卫,性子寡言少语,从不多嘴多舌。  

正因为如此,才取得了朱棣的信任。  

而事实证明,朱棣的信任是对的。  

纪纲从不和大臣进行私下的接触,一向独来独往。  

最重要的是,作为锦衣卫都指挥使,他能探听到的秘密实在太多太多,对纪纲这样的人而言,他也深知越是如此,自己就越要守规矩。  

何谓守规矩,陛下让他打听的事,无论如何也要打听;陛下不让他打听的事,那么就绝对不去触碰。  

纪纲的眼里只有朱棣,也只能有朱棣。  

此时,纪纲恭顺的身子微微躬着,他像是一头潜伏了爪牙的野兽,在短暂的沉默之后,纪纲道:“陛下,锦衣卫探知夫子庙码头一带,出现了一个商行。”  

朱棣依旧背着手,不为所动。  

纪纲继续道:“此商行成立之后,立即兴旺,不出一月,竟已客船、商船七百余艘,每月的盈利,竟多达三万两纹银之巨,且成长之迅速,教人叹为观止。”  

朱棣回首,他这时候才稍稍有些动容,凝视着纪纲道:“一月三万两纯利?”  

这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即便这商行不继续成长,每年的纯利,也是四十万两,那么十年呢?  

这可是真金白银啊,不是宝钞!  

“此等民间之事…”朱棣斟酌片刻:“与朕有什么关系?”  

纪纲道:“臣探听到,做这买卖的人…乃是…”  

朱棣立即察觉到了异常:“是谁?”  

纪纲斩钉截铁道:“武安侯郑亨!”  

朱棣一愣。  

“这个老家伙…他还做买卖?消息确凿吗?”  

“陛下。”纪纲正色道:“起初只是码头那儿传出风言风语,臣也以为不过是寻常的市井流言,不过牵涉到了河运,臣也不敢懈怠,所以…查了查,最后有人在应天府那儿,搜到了一份契书。”  

朱棣看着他道:“你继续说。”  

“契书里头,武安侯确实就是这商行的背后之人。”  

朱棣不由得酸溜溜地道:“好家伙,这货平日里鲁莽,没想到竟还有这样的本领,这么多的银子,他花得完吗?”  

纪纲只能沉默。  

显然他无法回答这個问题。  

朱棣道:“来人,召武安侯来见。”  

纪纲也很识趣地悄然退出。  

朱棣则背着手,来回踱步,他不由得喃喃道:“一年就是四十万两,还是真金白银,这岂不是快要比印宝钞还厉害了?从前这家伙看上去是个浑人,没想到如此不显山露水,真是精明得很啊,亦失哈,你说呢?“  

亦失哈站在一旁,踟蹰道:“这个…奴婢不清楚。”  

朱棣就道:“朕试试他看。”  

其实武安侯郑亨最近很恼火,他在中军都督府当值,近日来总觉得许多人看他的眼神有些不同。  

可哪里不同,又有点说不上来。  

他是直性子,当面找人去问,人家只笑笑,不说话。  

或者说几句阴阳怪气的话,就像谜语似的。  

一想到这个,郑亨就火大,他娘的,老子若是会猜谜,还他娘的从个屁的军。  

一听朱棣的召唤,郑亨立即飞马至午门,随后觐见。  

他以为出现了军情,陛下找他来商量。  

可一进入武楼,却有点懵了,好像陛下只传唤了他一个,其他各军的都督呢?  

郑亨行礼。  

朱棣笑吟吟地看着他道:“郑亨啊,朕有多少日子没见你啦,当初你随朕靖难的时候,咱们甚至都大被同眠过,如今啊…生分了,生分了啊!”  

郑亨一听,警惕起来,他也不傻,忙小心翼翼地道:“陛下,是臣有什么过失吗?前些日子中军都督府确实有所懈怠…”  

朱棣压压手,笑容可掬地道:“好啦,咱们不谈这个,朕现在是天子了,做皇帝的,要管顾的是天下的臣民百姓,不说其他的,现在朕每日殚精竭虑,为的是啥?是松江和苏州府的受灾百姓啊,那些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朕派去的钦使带回来的消息,更是让人震惊,说是饿殍满地,赤地千里,松江府和苏州府历来是膏腴之地,百姓无数,如今这一场大水,百年难遇,真实苦了百姓,苦了天下啊。”  

朱棣说罢,叹息连连。  

郑亨有点懵逼,心说…俺一个武臣,这松江和苏州的大灾,和俺有什么关系?  

只见朱棣清了清嗓子又道:“现在国家处处都要银子,国库空空如也,郑卿家啊,朕是愁得头发都要白了,当初朕在北平靖难,是郑卿家这样的人…和朕一道同心戮力,如今国家到了这样的地步,郑卿家还肯和朕一道尽心吗?”  

郑亨越听越觉得心惊胆战…  

这话怎么听着有点膈应?  

不过他还是乖乖地道:“自然,自然。”  

朱棣笑了:“好极了,既然如此,能不能请郑卿家捐纳一些银钱,救助一下松江和苏州的僧俗百姓?”  

“啊…这…”郑亨迟疑了。  

看着郑亨似是犹豫的样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