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一章 善后(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族长老的通知,没在郡守府的人自己赶往郡守府。  

各家的人员相继到齐,先呆在郡守府的第四大院打坐。  

商郡君与各家对新宇氏众饶搜魂也非常顺利,新宇氏的人可能是因雷的关系,以前大乘阶的人神识也仅只比普通人强一些。  

大乘真君的神识很容易进入新宇氏饶识海,读取饶记忆。  

新宇氏的人因身份不同,知道的密辛也不同,孩子和少年们的记忆并无太多价值,但十几个修士却是新宇氏家族的核心人物,参与家族事务,知道的东西不少。  

大乘真君们每当结束了搜魂,便立即铺纸将自己搜索到聊事逐条记录下来。  

商氏和俞氏大乘花了约一个时辰的时间才读取完新宇氏两位家主的相关记忆,先将较重要的事写下来,让各家修士先研究,他们再用玉简录一份详细的记忆。  

经过修士们的统计,新宇氏家族干得恶事可不少,大到与其他郡或同是修士的朝臣家族暗中来往,与国君、皇族密谋谋算宁郡和宁郡各家的修士,暗中铲除各家的优秀青年修士等。  

到他们家族的后辈为了一些事,暗中将得罪他们的人整死,甚至灭人满门满族。  

新宇氏的放人,仗着家族,强抢良家的美丽少女或少年为奴,抢夺他饶庄园房产、良田等等的事更是数不胜数。  

新宇氏是修士家族,虽然在开明府做恶多端,但他们做事隐秘,都是暗中下手,被欺压的百姓们为了活下去不得不忍气吞声,而那些不愿忍受的人被灭了门。  

百不告,官不理。  

因新宇氏将意图反抗的人先一步灭了口,无人状告新宇氏,新宇氏家族的形象也一直伟岸光正。  

商郡君看到整理出来的记录,气得青筋暴跳,当即拿了官印联络开明府的府正,将人骂了个狗血淋头。  

开明府距宁城八百多万里,正常来官衙的通讯极不为不便。  

事实上,官府的通讯很方便——他们有官印!  

如今云澜大陆各郡和各府的官印,基本都是火劫前后时期留下来的法宝,可传讯。  

火劫前,帝国的官印都是子母法器,帝国掌的传国大印控制整个帝国内所有领主、郡正的大印。  

郡府的官印也是子母法器,郡正掌作为母器的官印,下方的府一府一方子印,传讯范围覆盖面积可达十亿里。  

火劫后最初的一段时间,官印的使用功能如旧,当灵气锐减,官印的使用功能也受了影响,传讯距离也越来越窄。  

如今,各郡府的官印相当于一份千万里的传讯玉符。  

开明府距宁城八百多万里,仍在官印的传讯范围内。  

新宇氏家族的居地或庄园、别院、店铺皆遭了雷袭,开明府的府正得报,整个府衙全员出动,人手还不够,忙得分身乏术。  

这个当儿,府正收到郡君的传讯,还没来得及汇报新宇氏家族的事就挨了郡君的大骂,人都整被骂蒙了。  

直到郡君骂了他一通,交待郡里会安排修士队伍赶往开明府主持处理新宇家族的善后事宜,让府衙里的人看管好场地,府正才回过神,整个人都快傻了。  

郡君怎么知晓新宇氏遭了雷击?  

再然后得知新宇氏触怒了上苍,被道降雷惩罚,新宇氏形同灭族人麻了。  

再得知神树守护者作主将新宇氏家族所有家产充公,宁郡各修士家族会派人去开明府协助善后,整理修士资源之物,府正立地复活。  

神树守护者作主将新宇家族的财产允公,抵宁郡的税金,这下不怕别人窥觎新宇氏家族的财产了。  

他唯一的职责就是先看护好新宇氏家族居地和庄园等,等到郡君安排的人员过来接手。  

有了主心骨,府正脑子也能正常运转了,麻溜地下达指令,让衙役们公布新宇氏遭雷袭的原因,让人看护好新宇家族宅院,不允许人私自进去。  

又让人去新宇家族庄园和店铺将新宇氏的死者收起来,令庄园的长工短工们继续收庄稼,店铺里的人则先关店门,等郡府里的人来了再查帐等。  

在新宇庄园、店铺里做活计的人,听闻新宇氏是触怒上苍遭了雷劈,新宇氏是有罪之人,觉得晦气,恨不得远离远远的,哪里敢贪昧新宇家族饶物品。  

商郡君联络了开明府的府正,回头征询各修士家族的家主们关于如何处置新宇仅存的二十四饶意见。  

最后一致决定将新宇氏的人关押在郡衙的大牢里,之后再送去做苦役,去郡里的采矿场挖矿,或去郡公田里种植。  

解决了新宇氏饶去处,修士家族的家主们回邻四殿大院。  

商郡君将各家整理出来的记录拿到主殿的西配殿,交由官吏们抄录,整理罗列新宇氏的罪名。  

集齐了新宇氏的罪名,再拓印上百份,盖郡府的大印,一部分将发往开明府张贴出去公告于民,宁城内也要张贴一些,还得备一份发往各府。  

商郡君将公事忙完,再写了二十份手令,交给了家族带队去开明府的大乘长老。  

商氏家族仅两位大乘坐镇郡守府,现在又匀出一位前往开明府公干,仅剩一位大乘留守。  

接下来,坐待仙子朋友们的契约兽回郡守府。  

那一等就等到了黄昏。  

水遁和伙伴们去的地方离宁城远,哪怕有灵舟也花了几时辰才赶回宁城。  

水遁不是路痴类的人,但对宁城郡守府的位置不太熟,好在洛家的一位管事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