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5章 打地鼠(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第二天,陈言休假了。  

连续奋战10天,所有参与海洋和平峰会的安保任务的侦缉员,全部休假三天。  

王敏在开幕式结束当天就已经返回了京城侦缉总队。  

案子彻底完结。  

陈建国的家里。  

已经半个月没回家了,陈言小两口带着几件礼物看望两位老人。  

于慧真看到自己的宝贝儿媳妇来了,脸上的笑容好像玫瑰花。  

“云懿,怎么每次来都带东西,家里你拿的东西都放不下了。”  

“妈,我这不是平时工作忙,过来的少吗,今天中午吃什么啊?”  

沈云懿自然的打着招呼,进门就问吃什么,看得出来是一点都不客套。  

而于慧真也最喜欢沈云懿的率真:“红烧黄花鱼,你最爱吃的。”  

“黄花鱼?”  

“就是前天拿过来的那条!”  

于慧真一边说,一边接过沈云懿手里的东西,看都没看陈言一眼。  

弄的刚要说话的陈言,赶紧住嘴。  

被老妈教育多年的陈言,当然知道于慧真这是生自己的气了。  

其实也不怪于慧真生气。  

自从陈言上班这一年多来,基本上都没怎么着家。  

尤其是和沈云懿认识之后回家的次数就更少了。  

等结了婚,那就是十天半个月都不一定回来一趟。  

这样的儿子,要来有什么用?  

倒是沈云懿,三天两头跑一趟,一般都是一周来两到三次。  

而且从来都不空手,每次都是大包小包的提一堆东西。  

于慧真说家里放不下了,那是真的放不下了。  

光茅台酒都有几十瓶了。  

这还是老陈拿这個东西当口粮酒喝的节奏,否则的话,陈建国都要自己去开酒铺子了。  

茅台专卖。  

至于其他的人参、燕窝补品之类的,已经堆满陈言的卧室了。  

对,陈言的卧室已经成仓库了,里边全是沈云懿送给二老的礼物。  

有这么好的儿媳妇,别说打着灯笼了,就是拿着探照灯也找不着啊。  

这就是沈云懿会做人了。  

知道自己陪婆婆的时间不多,没事,那就拿东西凑啊。  

人都是这样的。  

无论是谁,都有虚荣心。  

你看于慧真,逢人就说自己儿媳妇的好。  

街坊邻居也看到了,三天两头往家里送东西,而且大家能看到,沈云懿提来的东西可都价值不费。  

其他的不说,每次来都是两瓶茅台,这…  

隔壁儿子傍了富婆的老黄眼睛都看斜楞了。  

每次看到儿子开的宝马都觉不香了。  

家长里短,也是人情世故。  

“云懿你先坐,我去看看鱼,马上就好。”  

“爸你不用忙,我去看看吧,这段时间我都学会做饭了。”  

陈言有些懵逼的看着自己老妈。  

你儿媳妇去厨房,打我看什么啊。  

“看什么看,你要不是天天不着家,云懿能自己做饭吗?”  

陈言突然有一种自己呼吸都可能是错的感觉。  

这家…没法待了啊。  

一个小时后,在母亲凶神恶煞般的眼神中,陈言离开了家门。  

“媳妇,以后…我还是不回来了吧?”  

噗嗤。  

沈云懿一下子没忍住笑了出来,故意摸了摸陈言刚刚被打的后脑勺:“老公还疼不疼?”  

陈言:“…”  

这不是欺负人吗。  

车里,陈言突然抱住小御姐吧唧了一口:“谢谢。”  

“哎呀,讨厌…”  

沈云懿自然知道陈言在谢什么。  

“你平时办案子,我在家事情少,自然有时间帮你多看看爸妈,谢什么。”  

陈言笑了笑,说的简单,可是能做到的又有几个呢?  

握住沈云懿的小手,陈言深吸一口气:“出发,去我老丈人家!”  

来了自己家里,岳父岳母家里自然也要去。  

陈言可不会在这方面失了礼数。  

不过,去沈家陈言没带什么礼物。  

一是那边不需要,二是老沈喜欢的就是姑爷来就好了。  

因为,这一次是老沈要感谢姑爷。  

要知道,就在昨天,连城父母官可是亲自来慰问了。  

借口是老沈以前为连城的发展做了突出贡献,可问题是以前怎么没来慰问啊。  

结果,聊天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的宝贝女婿好像在这次峰会中立了大功。  

沈长海很有自知之明,老了老了,知道自己就好这些虚名。  

这不,前些日子,连城商会的现任会长带着一帮子人,也来慰问过。  

虽然老沈以前也是这个商会的副会长,但是自从将生意交给女儿后,就从来不过问这方面的事情了。  

更何况,连城商会有点半官方的性质,有钱,做生意在里边不一定有多大的话语权。  

很多时候,关系比钱更重要。  

沈长海现在图什么,钱有,女儿孝顺,图的不就是这点虚名吗。  

“陈言,来尝尝这个,今天上午刚刚空运过来的皇帝鱼。”  

这个鱼…  

陈言吃过一次,俗称忘不了鱼。  

第一次吃的时候是在竹园。  

这玩意和鲤鱼长的有点类似,但是不是一个品种,华国境内没有这种鱼。  

味道嘛,说真话,确实比陈言以往吃的鱼要好吃,鱼肉很细嫩,有种特殊的果香味,味道很好。  

但是,和这个鱼的价格…  

陈言觉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