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3章 沉尸现场(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证、手机或者钱包之类的东西?”  

蓝凌霜摇摇头:“死者身上什么都没有,但是不排除遗落在池塘里“还有什么其他的异常发现吗?”  

“有,”蓝凌霜蹲在陈言身边,好像一座小山一般:“死者穿的衣服是驴牌奢侈品品牌今年刚刚发布的新款体恤。”  

“裤子也是同品牌的新款服装,还有鞋子,是限量版的椰子,这一身服装差不多要十万块。”  

“所以,可以判断出死者身价丰厚,非富即贵。”  

“还有这里,”蓝凌霜带着手套抬起死者的左手:“死者左手有长期佩戴手表和戒指的痕迹。”  

“但是我们到达现场的时候没有发现这些东西。”  

陈言仔细看了看死者的手腕和手指。  

有较为明显的腕带压痕,但是手表和戒指现在都不见了。  

“你觉得是谋财害命?”  

“有这方面的可能,但是也不排除是凶手故布疑阵。”  

“嗯。”  

陈言点点头,怪不得这个蓝凌霜能在三十岁不到的年纪就成为侦缉分队队长,还是连城侦缉队唯一的女侦缉分队队长。  

就这么几句话,起码说明蓝凌霜的心思比较细腻,而且并不武断。  

但是,还有一些细节,蓝凌霜没有注意到。  

死者身上,有一种隐隐的香水的气味。  

虽然因为在水中浸泡了两三天时间,但是依然有极淡的香味能被陈言的嗅觉基因锁捕捉到。  

但是这种气味陈言暂时无法分辨出到底是那种香水的气味。  

此外,死者脖颈的伤口也有点不对劲。  

死者脖颈的伤口外翻,切口边缘整齐,可以确定是被某种利器割开。  

而且是生前伤。  

这一点,蓝凌霜的判断没有问题。  

的颜色来判断,死者死亡原因应该是颈部大动脉破裂,失血过多死亡。  

被水浸泡过的尸体,是有明显的浸泡特征的。  

根据尸体浮肿程度,腐烂程度,还有颜色以及尸僵等等,可以综合判断出尸体被水浸泡过的时间。  

无论任何死因的尸体,被水长时间浸泡过后,表面都会出现浮肿惨白的情况。  

但是,即便是相同的浸泡时间,不同死因的死者,被浸泡过后的尸体颜色也会略有差别。  

以陈言的经验来判断,这一具男性尸体的颜色惨白程度更高。  

手指按压尸体表面后,没有任何变化。  

这就说明,死者生前一定是大量出血的。  

尸体和活人不一样。  

活人在用手指按压身体某个部位后,被按压处会出现白色斑块。  

这是因为活人的血液是流动的,局部按压后,被按压处的血液流动到别的地方,所以会出现白色斑块。  

但是尸体不一样。  

尸体的血液没有流动性,当用手指进行局部按压之后,血液无法流动会形成一个较为深色的斑痕。  

除非死者失血过多,导致体表血液无法凝聚,才会出现陈言刚刚按压下去后的情况。  

所以,失血过多的死亡原因大概是没有问题的。  

可问题是,死者的伤口形状,是平直的一刀中间拐了一个弯。  

一般来讲,割断颈动脉无论是职业杀手还是一般人行凶,大概率都会一刀解决。  

即便不是一刀解决,也不会像死者这样,出现一个拐弯的刀伤。  

从死者的刀伤上看,凶手似乎在下手的时候,刻意转变了刀的方向。  

在划开颈动脉的时候,拐了一个弯,所以造成了死者颈部刀伤连贯但不平直的情况。  

陈言仔细观察,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情况。  

根据死者颈部的刀伤痕迹分析,下刀的部位在下颚骨内侧。  

这是比较容易的,下刀位置和出刀位置,因为用力不同,因为速度不同,留下的刀伤是有细微差别的。  

一般来说,入刀的位置是刀尖首先刺入皮肤,这会导致刀伤上半部分出现微小的撕裂伤。  

出刀的位置则是刀锋首先划出,伤口会更加平顺。  

换句话说,入刀的位置伤口要裂开的大一些,出刀的位置伤口裂开的要小一些。  

当然,这种区别并不是非常大,只有经验非常老道的现场勘察员才能够确认出来。  

陈言通尸检,分辨出这一点自然是小菜一碟。  

死者尸体脖颈上的出刀部位在锁骨边缘,这就有意思了。  

假设,死者在被杀的时候是没有行动力的,那么凶手和死者的位置只能三种可能。  

第一凶手和死者面对面,第二凶手在死者背后,第三凶手在死者的侧面。  

但是无论凶手和死者当时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凶手在挥刀割断死者颈动脉的时候,都不应该形成这样一个伤口。  

因为伤口的入刀处在左侧颚骨下方,对方想要在这个角度入刀,就需要先伤害到颚骨。  

或者死者高高抬起脑袋,仰着脖子,才有可能在不伤害颚骨肌肤的情况下,从这个位置下刀。  

而如果死者被杀前没有失去行动力,在陈言看来这种入刀的位置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再加上刀伤拐弯的情况,陈言基本可以肯定,死者当事应该已经失去行动力,然后凶手故意固定住死者的颈部。  

从左侧颚骨下方入刀,中途的死后刀锋还拐了个弯,之后从锁骨处划出。  

陈言将伤口捏住,两只手把伤口暂时愈合在一起后,发现了一个更有意思的事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