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0章 行车轨迹(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交通事故造成一人死亡,系轿车驾驶司机张宝泉,男,46岁,连城本地人,自由职业。”  

“但是在交通事故的案发现场,我们并没有发现张宝泉的尸体。”  

“上午9点30分,我们在排查周边居民的时候,接到报警电话,在北郊张老三养猪场里,养猪工人王坤发现了尸体。”  

“经过初步调查,现场有粉碎的身份证碎片,初步可以判定死者就是交通事故中死去的司机张宝泉。”  

“陈队,基本情况汇报完毕。”  

“好,吴志国队长刚刚已经汇报了案件的大概情况。”  

“但是,案子的具体性质,现在还不能最终确定。”  

“首先,张宝泉驾车从环城公路上行驶,发生车祸,到底是意外事故,还是有人刻意营造的目前来看还不能最终确定。”  

这一点非常重要。  

案件究竟是什么性质,决定了案子应该如何侦办。  

现在通过查询车辆登记信息和车内发现的行驶证,还有张老三养猪场内发现的破碎身份证,基本能够确定发生车辆事故的人是张宝泉。  

养猪场内死亡的人也是张宝泉。  

但是这只是陈言等人根据目前的信息等到的推断。  

首先,发生交通事故的宝马轿车确实是张宝泉的,但开车的人并不一定就是张宝泉。  

毕竟司机已经失踪,没有确切的现场证据。  

北郊环城公路上的视频调查还没有结果,所以驾车发生事故的人到底是不是张宝泉,目前还只能是推测。  

当然,车里的手机经过检查,可以去确定就是张宝泉的手机。  

综合这两方面的线索,基本能够锁定发生事故的人就是张宝泉。  

不过,这并不能作为最终证据。  

陈言已经安排人对车内的血迹进行采集,提取DNA信息,然后和张宝泉父母的DNA信息进行比对。  

张老三养猪场内的尸体也是如此,身份证能证明身份,但是尸体被粉碎机毁了,根本无法辨认容貌,甚至连男女都分辨不出来。  

所以,具体的情况还是只能等最终的DNA信息采集比对结果。  

“如果张宝泉是在意外车祸过程中死亡,然后被人搬离轿车再到张老三养猪场粉碎,那这个案子的重点就在交通事故上。”  

“当然,即便是这样,到底是什么人要把张宝泉的尸体损毁,有什么目的,也是我们调查的重点。”  

“另外,如果交通事故不是意外,有人为的因素,案子就更加复杂。”  

站起身,陈言走到投影屏幕前:“现在,因为线索不足,我们不能过早的对案子的性质下定论。”  

“到时是故意杀人,还是侮辱尸体都存在可能。”  

“接下来,我们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最短时间内做好车辆内血迹检测和养猪场血迹检测,对比DNA信息,最终确认死者身份。”  

“这件事,吴队长负责。”  

“同时,还要检查环城公路上的测速摄像头,确认出事故的宝马轿车里,是不是只有张宝泉一人。”  

“第二,同步推进对张宝泉的背景调查。”  

“DNA信息对比,是最终的确认手段,但是我们不能等,立即着手对张宝泉启动背景调查。”  

“人际关系、通话记录、银行流水还有手机里微信聊天记录,我都要知道。”  

“刘队长,这件事你来负责。”  

“第三,就是事故车辆的检测。”  

“发生事故的车辆,在撞击前没有刹车痕迹,安全气囊也没有弹出,这里面肯定有问题。”  

车辆在撞击山体之前没有刹车痕迹,要么是刹车失灵,要么是张宝泉没有刹车的动作。  

如果是刹车失灵,要么就是车辆本身的质量问题,要么就是有人故意破坏了刹车系统。无论是哪一种,经过检测应该就能得到答案。  

如果是张宝泉本身没有动作,原因也有很多,比如张宝泉醉酒驾车,在发生交通事故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反应过来。  

再比如发生事故之前,张宝泉就已经没有意识,车祸完全是人为制造的假象。  

每一种可能都存在。  

再有就是安全气囊没有弹出,这大概率就是车子本身的问题了。  

可是,张宝泉驾驶的轿车是宝马轿车里面最顶级的七系旗舰轿车。  

价值百万的豪车,安全气囊出故障的概率有多大?  

有没有可能是人为造成的?  

“朝阳,这件事你来负责。”  

“是!”  

开会前,陈言就对这件工作进行了安排,而且还有对车辆的行车记录仪也要进行检测。  

“大家还有没有别的建议?”  

陈言环顾四周,见大家没有要继续发言的:“好,散会!”  

三个小时后,最先返回的消息是关于张宝泉身份的验证。  

“陈队,”吴志国敲响陈言办公室,递给了一份DNA信息检测对比报告。  

“车祸现场和猪场的血迹上检测到的DNA已经完成比对。”  

“确定属于同一人,而且和张宝泉父亲的DNA进行了匹配,确认死者就是张宝泉。”  

结果报告,陈言看了看,这一点到是没有超出陈言预料。  

身份证、手机,这两样东西基本就已经能够确认死者身份了。  

之所以要进行DNA信息比对,只不过是为了确凿证据。  

“测速摄像头的调查怎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