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第二条线索(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张羽林遗体的脖颈处,有一个几乎肉眼看不到的黑点。  

轻轻碰触,因为尸体还在冷冻状态,黑点没有任何凸起或者凹陷。  

判断不出是外伤导致的,还是原本就有的皮肤色素沉积。  

将遗体固定,陈言仔细观察。  

黑点非常细小,仅仅比毛孔略大一些。  

暗暗记下这一个不太寻常的特征,陈言继续观察。  

十分钟后,陈言来到七号冷柜前,开始观察金南生的尸体。  

根据尸检报告显示,金南生的死因是脾脏破裂,导致内脏大出血而死亡。  

脾脏,是人体所有脏器中,最脆弱的存在。  

高空坠落,猛烈撞击等等,都有可能引起脾脏出现破损。  

脾脏损伤,也是车祸中比较常见的人身伤害。  

尸体左腹,有贯穿伤。  

根据当时的照片显示,是一截车辆内饰板,在猛烈的撞击下,插进了金南生的腹部。  

之后贯穿脾脏,最终导致内出血,引发金南生死亡。  

除了这处贯穿伤之外,金南生其他身体部位,还有多出的挫伤、擦痕。  

都是车祸瞬间,撞击导致的。  

翻转金南生尸体,陈言照例观察尸体背部。  

结果…  

陈言瞳孔急剧收缩。  

怎么可能!  

片刻后,王敏脸色阴沉的站在陈言身边。  

面前,摆放的是张羽林和金南生的尸体。  

面部朝下,背部朝上。  

递给王敏一个放大镜,陈言指向两具尸体的后脖颈:“王哥,你看这里。”  

“两人的后脖颈,在第三和第四块颈椎之间,都有相同的黑点存在。”  

“在检查张羽林遗体时,我还以为这是皮肤黑色素沉积形成的黑痣,但是…”  

陈言指向金南生的后脖颈:“没理由金南生也有同样的黑痣,而且是在相同的位置。”  

俯下身,王敏仔细观察。  

正如陈言所说,黑点非常细小,肉眼看去,很难分辨清楚。  

尤其是尸体经过冷冻后,皮肤颜色暗沉,更加难以分辨。  

如果不是陈言给了王敏一个放大镜,他根本发现不了。  

“你有什么意见?”  

显然,这不可能是一个巧合。  

后颈,第三第四颈椎中间,同样位置的黑点。  

“我怀疑,在张羽林和金南生死前,他们的行为能力…或许就已经不受自己控制了!”  

为什么!  

因为颈椎里边保护的是脊髓。  

里边有大量的神经。  

人类大脑如何控制身体运动,不就是通过脊髓的神经传递吗。  

如果脊髓遭到破坏,就有可能引发瘫痪。  

瘫痪的原理很简单,就是因为脊髓中神经被破坏,而无法传递大脑发出的运动信号。  

而瘫痪中,有一种就叫做高位截瘫。  

意思就是,脖子以下,哪都动不了。  

根本原因就是,颈椎中保护的脊髓神经出现了问题。  

“我怀疑,有人在两人的颈椎中动了手脚。”  

“这样一来,就能解释,张羽林为什么在大火中没有任何挣扎,而是躺在床上被大火吞噬。”  

“因为,在大火燃烧的时候,他就已经不能动弹了。”  

“但是,那个时候,张羽林并没有死去,所以尸检结果,依然是烟雾窒息死亡。”  

“还有金南生,他是在5号白天,故意找茬进入侦缉队禁被拘留。”  

“很可能就是为了躲避某些人,某些带给他危险的人。”  

“可是,他在16日的时候,开车和林刚的车撞击,导致了自己死亡。”  

“也许,那个时候的金南生,就如张羽林一样,脊椎中的神经被损坏,已经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  

“对方精心策划的车祸,就是为了灭口!”  

通过意外车祸灭口,通过意外火灾杀人。  

对方到底是什么人?  

王敏眉头紧皱,对于很严的分析,王敏非常赞同。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对很多问题做出解释。  

比如张羽林在大火中,为什么没有挣扎求救。  

还有金南生为什么能在大火中幸存。  

因为,在一开始,就有人将张羽林控制住,然后用值班室的钥匙,打开禁闭室,带走了金南生。  

之后再弄出电热水壶短路的假象,引燃大火。  

而张羽林此刻已经高位瘫痪,自然只能在床上等死。  

还有林刚的车祸。  

如果不是陈言变态的观察力,王敏等人不可能发现控制箱里,保险按钮被做过手脚。  

没有发现这个,就无法定性这场车祸的性质。  

而对方显然在策划这场意外车祸的过程中,考虑的非常细致周到。  

但问题又来了。  

对方既然为了救出金南生,不惜导演一出意外火灾,还杀了一名侦缉员。  

那么后来,为什么又把金南生在一场意外车祸中杀了呢?  

还隐瞒金南生的真正死因,到底为什么?  

当然,对方也许不是为了救金南生,而是为了得到金南生。  

之后,在金南生身上,是不是得到了他们想得到的东西。  

所以才选择杀人灭口?  

那么,这一切背后的主使,会不会就是金南生在5号白天,想要躲避的人?  

大概率是。  

当然,也有可能不是。  

所以,现在的关键是两条。  

第一,确认陈言的发现是不是正确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