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人杰:燕青(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此时,气运大殿中的青色战场里。  

山脚位置,燕青的身影已经完全凝聚成形,穿着一身青色的短袖劲装,臂膀带着花绣的手里握着一把颜色淡黄的“弩”,抬起头面容模糊的脸上视线如箭,隔着数百米仰视伫立山巅之上的“鹰人玩家”。  

“嗖!”  

紧跟着身形化成一道青光,朝着山顶跑去,灵活程度不在武松的“玉环步·鸳鸯脚”之下。  

“啁!”  

而山巅之上的“鹰人玩家”却是面色空洞,没任何的表情。  

但是身上却是冲出了一股青气,化成了一头翼展两米左右,锋利如刀的爪子上面闪动着寒光的青鹰。  

紧跟着,青鹰一身啼叫,振翅同样化成一道青光,从天空之中朝着下方登山的燕青俯冲过去。  

“嗖!”  

双方的方向相对,却是转眼之间就拉近到了十丈范围之内。  

而俯冲之中的青鹰身形突然一顿,只因为在它的脖子上面出现了一支极为小巧精致、大约只有一尺左右的淡黄色弩箭!  

“噗!”  

下一刻,青鹰的身形在空中化成了一股青气!  

不过,完美级的考验显然不可能这么轻易就结束。  

“啁、啁、啁…”  

从第一只青鹰凝聚成型朝着下方飞去开始,山顶之上的鹰人玩家胸口处就不断地冲出青气凝聚成一只只的青鹰,一只只两米翼展的青鹰,眼睛中全部都带着凌厉仇恨的目光,朝着下方的燕青俯冲而去!  

“嗖、嗖、嗖…”  

而面对着从头顶上断冲下的青鹰,燕青的身形速度不并没有减少多少。  

只是在攀登的过程之中,手中的黄弩却是不断地朝着上面射击,每一支弩箭都命中了一只青鹰,将其击散成为一团青气!  

而在青鹰散成青气后,被射出去的小巧弩箭,就会重新地回到他身上,被他给装在弩箭迅速进行下一次的精准射击。  

“浪子”燕青,可以算是水浒中少有的多艺人才。  

吹的、弹的、唱的、舞的,无有不能,无有不会,能说各地的方言,也能够懂得诸行百艺的专用词语。  

最关键是武功方面,战场厮杀或许不算顶尖,但是在两个方面,却是十分出彩。  

一是擅长于“相扑”,“江湖上不曾逢着对手”,二则手中一把川弩从来只带三支弩箭,却是“箭到物落,从不落空”!  

这样的一位人杰,论知名度固然不如武松,鲁智深等人,但在地球上的“人气”自然不会低了!  

显然,在这一场考验之中,人族气运赋予了燕青手中这三只弩箭只要命中青鹰就能够对其“击毙”的能力!  

此外,已经升到蜕凡五阶的二龙山寨气运之力,更是为其提供了“压制”,使得山峰顶上的“鹰人玩家”没法自己亲自动手!  

如此看来,这场“完美级”考验似乎变得十分的简单?  

然而,怎么可能说简单?  

峰顶上面的“鹰人玩家”虽然受压制无法直接攻击,但是总的考核难度依然还是“完美”级别!  

只因为,燕青在攀登过程之中,所需要应对的不仅仅是源源不断的青鹰,更需要应对覆盖了整个山体的“青色罡风”!  

鹰人的这种青色罡风对于人身体的影响,姬夜是亲身体验过,更重要的是燕青使得的是“川弩小箭”,在这种强风的吹动之下轨迹轻易就会发生改变。  

而且青色罡风因为山体地形的变化,甚至每隔几十米远风向与速度都会不同,这样的情况下准确命中飞行轨迹同样不定的“青鹰”的难度如何可以说得上简单?  

而且,严格说人族气运赋予了燕青三支弩箭“致命”的属性,但同样也不免给予了限制,那就是每一支弩箭都极为珍贵,在这种青色罡风狂吹的山峰之上,一旦不能够命中,那么那一支弩箭显然不可能有手动收回的机会!  

甚至在这场考验中,燕青可能不能出现一次的“落空”。  

因为,鹰人玩家在凝聚出的青鹰被燕青接连击杀几只之后。  

接下去竟然不再一只只的派出,而是一次性凝聚出数只,随后再一起分成不同的方向朝着罡风中的燕青围攻。  

这意味着,他很可能得保持着手中握有三只满箭方有通过考验的可能性。  

所以,燕青面临的挑战的难度,无疑还在之前公孙胜之上!  

“换成是我的话,应该做不到!”  

看着燕青凭借着自己灵活的身手与支支都不落空的弩箭,一路击杀掉从峰顶飞扑的青鹰朝着鹰人玩家冲去。  

姬夜心中暗自对比,觉得纵然是他握着“青铜蛮牛弩”也难以做到。  

由此可见,这一位“浪子”对于手中弩箭的把握,胜于他这一名“阳城弩神”。  

而且,严格来说,燕青不仅仅擅长于“弩”,应该说是对于“射击”方面都十分有天赋。  

在梁山征战的最后阶段,他初次学“弓”看见空中群雁飞过,随意抬手射击,却不想箭箭都不落空“误中”了十几只雁。  

不过,更值得一说的,大概是“燕青射雁”由此还引发了宋江的一番感触。  

对他道“为军之人,学习弓箭是本份之事,射得准是你能干”,但是这些大雁,“为了避寒,离了天山,衔芦过关,趁江南地暖,求食稻粱,初春方回…是仁义之禽,或数十,或三五十只,递相谦让,尊者在前,卑者在后,次序而飞,不越群伴…天上一群鸿雁相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