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真正的知识体系与虚假的知识体系(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们未必会欣然接受。  

所以,一些关于学习心得上的东西,他并不会主动去跟学生们讲。  

眼前的易阳,却有一些特别,很谦逊。  

唐光荣笑了笑,说:“怎样掌握真正的体系…两个字尔,推理!”  

“推理?”  

“是的,推理,这种学习方式适用于所有理科学科,这是一种能力,要通过不断地训练来获得,就是能够徒手推导出学科的核心知识体系。”  

“只有自己推导起来的体系,脉络清晰,组织有力,面对几百上千条学科知识点,依然可以有效掌控。”  

“还是拿集合的第一节来举例,如何才算是形成了真正的知识体系?来,顺着我的思路来,我带你走一遍。”  

“这一节的知识点很多,集合的表示描述、属于与不属于…足足十个,让你说出这些知识点,你只能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因为你不理解这些知识点的相互关系、整体结构。”  

“首先,我们从定义开始学习,集合与元素的定义,是集合知识体系的起点。”  

“有了定义,就会有性质,我们研究集合的基本性质,也就是确定性和唯一性。”  

“接下来,我们开始研究关系,我们已经有了两个基本概念的定义,集合和元素,所以也就是研究这二者的基本关系,是什么?就是属于和不属于嘛。”  

“接下来,为了方便研究,我们需要更简洁高效的表达方式,所以接下来学的是集合的表示法…”  

“好了,这就是集合这一节的知识脉络,怎么样经过这样的提炼梳理,是不是不需要死记硬背,就可以从头把这一节的核心知识体系给推导出来?”  

“你现在可以理解了,如果把知识体系比作一棵树,拼凑式的知识体系就是,你脑子里有一颗树的照片,主干上有多少个枝干,枝干上又有多少分叉,你是记忆出来的。”  

“而逻辑式的体系,应该是你学习理解了知识,有了知识的主干,接下来它的每一个枝干,分叉,在需要的时候,都能在极短的时间里推导出来,也就不必记忆了。这是一种能力,掌握了这种能力,知识就不容易忘了,而且可以受用终身。”  

“数学的学习,无需记忆,只需理解。”  

此时,铃声响了。  

易阳默默将唐光荣的这些话记住,消化,认真地说:“谢谢,唐老师!”  

唐光荣摆了摆手:“谢什么,老师应该做的。你下来以后先自己实践一下吧,未必对每一个学生都有用的…嗯,上课去吧。”  

唐老师说的这些东西,要消化且融会贯通自然那还是要一点时间的,不过已经给易阳打开了一条学习的新思路。  

一直以来,他都是知道知识体系的重要性的,但正如唐老师说的那样,以前构建的知识体系更倾向于一种文科思维下的体系。  

相比于理科,文科的一些知识其实也可以用这种逻辑串联起来,但更多还是需要记忆一些东西的,尤其涉及到概念性的东西不多,那么“拼凑式的知识体系”有时候甚至很必要。  

但是理科不同,此时想一想罗冰,他就有那么一种能力,平时花在记忆上的时间的确没有那么多,比如一个概念,他掌握了,接着它的性质、表示、对应的公式,通过上课学过的一点点印象,在做题的时候几秒钟之内就能回忆起来…  

现在理解了,那不是回忆,其实是一种推导。  

只是这种能力说起来简单,但是要真正能够运用到做题考试的场景中,一方面必须要吃透理解到位,另一方面…还是需要大量的练习!  

推荐下,野果阅读追书真的好用,这里下载大家去快可以试试吧。  

这种练习不是无脑的刷题。  

而是有针对性地,进行概念知识体系理解和构建。  

理科是建立在概念知识体系上的学科!  

清楚了解了这一点,接下来的学习方向也就明确了。  

此时,易阳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打开学习理科的正确方式是通透的理解。  

而应试教育是追求熟练的应用。  

当然,也不能好高骛远,从成绩的角度上说,熟练的应用在短期也是有效的,这大概也是一些人一开始进入高中还能跟上节奏的原因。  

只是当知识体系越来越复杂,知识点越来越多,概念关系越来越密切后,这种方式就越难以奏效。  

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学生到了高中学习的后期,成绩断崖式的下跌。  

就是因为高中后期知识太多,没有搭建好知识体系,混乱了。  

接下来,要用这种方式建立新的知识体系。  

但也可以预见,这将是一个更加漫长且困难的过程…一些简单的概念还能够很容易地理解到,但一些稍微复杂一点的概念以及通过复杂概念推导出的性质、公式、公式的变种,或许那个推导过程就足够烧脑,而他要做到的是在不断的理解过程中,在做题时能够迅速推导,难度就更高了。  

一遍掌握不了,就多来几遍,而题目则作为检验对那些知识掌握牢固程度的试金石。  

如此一点点地搭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将受益无穷。  

这节课是语文课,但是易阳此时却忍不住翻开了数学书。  

此时班主任沉小丁正在十分激情地讲曹操的短歌行。  

王桑柠一面读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一面灵感来了,在本子上写下…  

我给父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