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月娥家【4.4K】(2/3)
笔呢,就送给你了。”
赵月娥愣了愣神,犹豫一番,摇摇头:“这个…我不好意思。”
易阳不由分说地塞还给她:“别客气,你不要的话,我就只有扔了,反正我不会用粉色的钢笔。”
赵月娥一听易阳这么浪费,才说:“别扔,别扔,如果你要扔的话…那我就收着吧…”
易阳这才满意地点点头。
这只钢笔自然不是易阳说的那样买下来的。
而是上次看到赵月娥的钢笔上面漆都掉得差不多了,写起来还老是断水,所以在汉宁市瞎逛的时候特意给她买的,反正也不算贵,只是说是特意买的,小丫头肯定会有心理负担,才随口扯了一个谎。
赵月娥十分高兴,因为易阳说反正要丢,她手下这支钢笔也就没有什么心理负担,但还是很感谢他的。
将钢笔收进兜里,赵月娥有些好奇地问:“省城里的文具店是什么样子的啊?”
“比咱们学校门口的那个稍微大一点,但总得来说也就那样吧。”
赵月娥没有去过省城,甚至她的小学是在乡上的小学读的,所以上初中之前连县城都去的比较少。
听了易阳的话,赵月娥忍不住问:“汉宁市是什么样儿的?”
“一个人很多的地方。”
“讨厌…你这不是等于没说吗?”
易阳转过来,笑了笑:“你以后考上大学了,就自己去看看不就知道了。”
“大学啊…”赵月娥眼里有了憧憬,还有一些无奈。
好远啊。
两人回到了家里。赵秀兰正在给猪煮食,厨房外面的三角架下面生了柴火,一个铁桶里面,专门用来喂猪的糙烂玉米面搅拌成的湖湖,混着一半猪草,如此熬煮出来。
看到易阳和赵月娥回来了,赵秀兰连忙放下手里的东西,迎了上来。
自然是认识易阳的。
赵秀兰是老实巴交的农妇,性格温柔内敛,平日不会去嚼人的舌根,甚至村口的一些婆娘大声谈论一些闲话的时候,她都会有意识地躲开。
所以关于易阳的一些事情,她大都是从姐姐赵金花那里听来的。
赵金花作为易阳婶子,如今自然是很喜欢他的。
但是在易阳没有变好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她对易阳的态度是,亲情上必须得管着,但又害怕他带坏自己的小川。
后来一点点看着易阳改变了,如今更是可以说是整个易家的骄傲。
对易阳态度的变化,自然也反应在了对外的言论上。
赵秀兰不喜欢听外人闲话,所以对易阳的印象大都来自姐姐的讲述,从赵金花的口中,她也大概了解了易阳这一路的浪子回头。
当然,对于她们这种没什么文化的人来说,说来说去,无非就是“懂事啦…以前小嘛…”
懂事,是赵秀兰对易阳的第一个印象。
第二个印象则是…家庭条件很好。
自然,易阳的家庭条件对姜黎黎,甚至县城里的骆落月、罗冰他们来说都不值一提,但是对于赵秀兰这样的家庭来说,那已经是富足无比了。
住在县城,有房子,有门面,一年什么都不做,都有两三万的收入。
面对这样的“有钱人”,以往他的顽劣也似乎能找到一个合适的理由解释。
有钱嘛,就会不那么听话…
那个词语是怎么说来着…执夸子弟?
所以易阳后来的转变就更显弥足珍贵了。
如今,易阳更是成了家里的债主,赵秀兰面对这个不过十六岁多的少年,心态上就更加矮了一截,所以才会连忙放下手上的活过来。
赵秀兰一面用围裙擦着手,一面招呼易阳:“小阳啊…进去坐!”
易阳连忙说:“阿姨,您忙您的。”
赵秀兰心想着这孩子真有礼貌,一面便让赵月娥带易阳进去。
等两个孩子走了易阳,赵秀兰赶紧回到猪食边上,继续拿铲子搅了搅,见差不多熟了,便拿着一张抹布垫手,将猪食提了下来,朝着猪圈去了。
另一边,易阳也跟着赵月娥来到了堂屋。
并不是第一次来这里,只是每次来的时候还是会有些心酸的感觉。
乡村的堂屋,其实是混杂着厨房、饭厅、客厅的一个地方。
堂屋并不算大,中央是一个铁炉子,因为是盛夏,并没有生火,炉子两旁放着两张长凳,凳子上绑了一层海绵垫,坐起来会比硬凳子舒服一点。
侧面是灶台,这样的灶台二叔家也是有的,但是去年已经换成了沼气灶,偶尔沼气不够的时候甚至用一用煤气罐。
灶台的旁边则是一个碗柜,木制的,看得出来已经用了很多年,但擦拭的相当干净。
赵月娥犹豫了一下,说:“嗯,要不然你先坐坐吧。”
“你呢?”
“两间屋子,还有一点没有打扫完的。”
“我去帮你好了。”
“哎呀,这怎么行!”
易阳说:“怎么不行?”
“你是客人啊…”
“不让我去就是看不起我。”
“讨厌,哪儿有你这样的。”
易阳嘿嘿笑了笑,从她手里拿过拖把,说:“别废话了,带我去。”
赵月娥愣了愣,哼了一声:“你这人…”
她其实是有些了解易阳脾气的,一旦决定要做的事情,大概率是犟不过他的,便不再坚持,带易阳去了那两间屋子。
赵月娥和她母亲已经打扫得差不
赵月娥愣了愣神,犹豫一番,摇摇头:“这个…我不好意思。”
易阳不由分说地塞还给她:“别客气,你不要的话,我就只有扔了,反正我不会用粉色的钢笔。”
赵月娥一听易阳这么浪费,才说:“别扔,别扔,如果你要扔的话…那我就收着吧…”
易阳这才满意地点点头。
这只钢笔自然不是易阳说的那样买下来的。
而是上次看到赵月娥的钢笔上面漆都掉得差不多了,写起来还老是断水,所以在汉宁市瞎逛的时候特意给她买的,反正也不算贵,只是说是特意买的,小丫头肯定会有心理负担,才随口扯了一个谎。
赵月娥十分高兴,因为易阳说反正要丢,她手下这支钢笔也就没有什么心理负担,但还是很感谢他的。
将钢笔收进兜里,赵月娥有些好奇地问:“省城里的文具店是什么样子的啊?”
“比咱们学校门口的那个稍微大一点,但总得来说也就那样吧。”
赵月娥没有去过省城,甚至她的小学是在乡上的小学读的,所以上初中之前连县城都去的比较少。
听了易阳的话,赵月娥忍不住问:“汉宁市是什么样儿的?”
“一个人很多的地方。”
“讨厌…你这不是等于没说吗?”
易阳转过来,笑了笑:“你以后考上大学了,就自己去看看不就知道了。”
“大学啊…”赵月娥眼里有了憧憬,还有一些无奈。
好远啊。
两人回到了家里。赵秀兰正在给猪煮食,厨房外面的三角架下面生了柴火,一个铁桶里面,专门用来喂猪的糙烂玉米面搅拌成的湖湖,混着一半猪草,如此熬煮出来。
看到易阳和赵月娥回来了,赵秀兰连忙放下手里的东西,迎了上来。
自然是认识易阳的。
赵秀兰是老实巴交的农妇,性格温柔内敛,平日不会去嚼人的舌根,甚至村口的一些婆娘大声谈论一些闲话的时候,她都会有意识地躲开。
所以关于易阳的一些事情,她大都是从姐姐赵金花那里听来的。
赵金花作为易阳婶子,如今自然是很喜欢他的。
但是在易阳没有变好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她对易阳的态度是,亲情上必须得管着,但又害怕他带坏自己的小川。
后来一点点看着易阳改变了,如今更是可以说是整个易家的骄傲。
对易阳态度的变化,自然也反应在了对外的言论上。
赵秀兰不喜欢听外人闲话,所以对易阳的印象大都来自姐姐的讲述,从赵金花的口中,她也大概了解了易阳这一路的浪子回头。
当然,对于她们这种没什么文化的人来说,说来说去,无非就是“懂事啦…以前小嘛…”
懂事,是赵秀兰对易阳的第一个印象。
第二个印象则是…家庭条件很好。
自然,易阳的家庭条件对姜黎黎,甚至县城里的骆落月、罗冰他们来说都不值一提,但是对于赵秀兰这样的家庭来说,那已经是富足无比了。
住在县城,有房子,有门面,一年什么都不做,都有两三万的收入。
面对这样的“有钱人”,以往他的顽劣也似乎能找到一个合适的理由解释。
有钱嘛,就会不那么听话…
那个词语是怎么说来着…执夸子弟?
所以易阳后来的转变就更显弥足珍贵了。
如今,易阳更是成了家里的债主,赵秀兰面对这个不过十六岁多的少年,心态上就更加矮了一截,所以才会连忙放下手上的活过来。
赵秀兰一面用围裙擦着手,一面招呼易阳:“小阳啊…进去坐!”
易阳连忙说:“阿姨,您忙您的。”
赵秀兰心想着这孩子真有礼貌,一面便让赵月娥带易阳进去。
等两个孩子走了易阳,赵秀兰赶紧回到猪食边上,继续拿铲子搅了搅,见差不多熟了,便拿着一张抹布垫手,将猪食提了下来,朝着猪圈去了。
另一边,易阳也跟着赵月娥来到了堂屋。
并不是第一次来这里,只是每次来的时候还是会有些心酸的感觉。
乡村的堂屋,其实是混杂着厨房、饭厅、客厅的一个地方。
堂屋并不算大,中央是一个铁炉子,因为是盛夏,并没有生火,炉子两旁放着两张长凳,凳子上绑了一层海绵垫,坐起来会比硬凳子舒服一点。
侧面是灶台,这样的灶台二叔家也是有的,但是去年已经换成了沼气灶,偶尔沼气不够的时候甚至用一用煤气罐。
灶台的旁边则是一个碗柜,木制的,看得出来已经用了很多年,但擦拭的相当干净。
赵月娥犹豫了一下,说:“嗯,要不然你先坐坐吧。”
“你呢?”
“两间屋子,还有一点没有打扫完的。”
“我去帮你好了。”
“哎呀,这怎么行!”
易阳说:“怎么不行?”
“你是客人啊…”
“不让我去就是看不起我。”
“讨厌,哪儿有你这样的。”
易阳嘿嘿笑了笑,从她手里拿过拖把,说:“别废话了,带我去。”
赵月娥愣了愣,哼了一声:“你这人…”
她其实是有些了解易阳脾气的,一旦决定要做的事情,大概率是犟不过他的,便不再坚持,带易阳去了那两间屋子。
赵月娥和她母亲已经打扫得差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