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章豪车阵容(1/2)
听着姜清凤说康华集团在东南亚投资了八个项目。
其中还包括总共投进去十五个亿的一笔港口项目。
难怪不得会把康华集团拖死。
徐耀星操作的东南亚投资,直接就是把所有的鸡蛋,放一个篮子里。
一颗石头砸下来会砸烂大部分的鸡蛋
而东南亚经济危机,已经是天外陨石了。
徐耀星只是一个省的首富。
在世界金融战争的制裁下,根本就没还手的力气。直接把他的投资全都轰的稀巴烂
也是狠人啊。太想更进一步了
陈楚良摇头说:“没想到,康华集团在东南亚投资了这么多钱进去这是准备把东南亚当成80年代后的华夏,想要搏一搏””
也许是因为陈楚良和她聊起了话题,姜清凤似乎找到了可以诉说辛苦的旁听人,在一旁感慨道:“是啊,谁又知道97年之后,东南亚的市场经济突然就变成了一道割破康华集团动脉的口子。从那时候开始,康华集团就陷入债务危机。有句话说得好,债只有越欠越少,可我们却是越欠越多”
“最后,雪崩了”
用了一个比较贴切的形容词。
姜清凤为康华集团的落幕,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陈楚良就没那么多感慨死在登顶更高阶层路上的康华集团。
要知道,从几十亿的大佬,做到百亿的大佬,不亚于在互联网上,从一千万级用户,做到五千万级用那么困难。
这不单单要靠眼光。
还要看运气。
以及对行业动态的了解
从一家同样把盘子铺的比较大的互联网公司老板角度,去看待问题。陈楚良淡淡道:“各行各业都是靠天吃饭,能够提前规避风险,才是最后的赢家。伯父的出发点是好的,只是没想到,国外的变化比天都还快而且不像在华夏国内,上面有国家管着大范围的经济调控,雪崩都不会太厉害,很容易受到世界经济影响,从而导致很多人折在上面”
“你分析的不错欢欢他爸的确太冒进了”
姜清凤吃惊地看着陈楚良。
作为徐耀星的枕边人。
经常听到老公徐耀星经常后悔他没有意识到,国外的市场没有约束不受调控,虽然前景很可观,犹如华夏改革开放时那种只要吹吹风就能起飞的大好时机。但是,国外投资的大环境,没有华夏有一道最后的屏障。
而徐耀星后知后觉的这个问题,却是被眼前的年轻人一眼就看出来了
这才二十岁出头,眼光和见识就这么高。难怪能够在这个年龄,挣到和徐家父辈奋斗几十年才积累的家业一样大的地位
姜清凤有些感慨,长江后浪推前浪
其实陈楚良的见地,无非是来源于他重生十多年的先知和经历。
因为陈楚良知道
往后走,世界各个地方会吸取经验,出台更加完善的经济管控,规则也越来越多。
以至于整个世界,再也没有那句站在风口,是头猪都能飞起来的狂人。
“不说了,小陈。把你叫进来,其实是想和你商量,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做就算你解决了三十亿的外债,让康华集团暂时能够得到喘息。但是,后续的生存问题,必须要有快速的现金流抵冲账面上的缺口,才能将康华集团运转下去。”
“东南亚的缺口,财务那面已经算过了。现在为止,一个月有接近八千万的缺口,需要我们用资本去填补。”
“国内汉州这面,康华集团的资产早就已经做出调整,重点也是放在房地产开发项目。如今,在建的三个地产项目全部停工,剩下的资产,也将要清算给孙红兵的中江实业”
“现在,康华集团需要一场成功的手术。将康华集团从病入膏肓救起来”
“所以,我们拿出来两个方案。第一,放弃东南亚市场将资本回撤国内,等待国内地产项目重新启动。第二将国内现在的在建房地产项目,抛售给其他地产公司,比如像东南建工、东胜集团,以获得现金流,继续投资东南亚,把资本的重心,转移到国外。”
书房里。
姜清凤一股脑儿将这些天想好的方案全都说出来。让现在康华集团真正的领导者参考
自从将公司的股权转让以后,姜清凤已经认命了徐家只占比10的公司股份。
但是,姜清凤并没有当甩手掌柜
康华集团的债务虽然解除了。
但这也仅仅是暂时的
三十亿的贷款,还压在她脑袋上。
就需要接下来将这笔钱给还了。
比起徐耀星,姜清凤的经商头脑明显不够。
她第一次觉得,女人和男人比起来,是有一些差距。
姜清凤说方案的时候。
旁边,陈楚良端着普洱茶杯喝了一口。
仔细品着茶,将姜清凤刚才的方案全都在脑袋里过滤一遍。
首先
第二条抛售康华集团重点打造的地产项目,这很显然不可能。
陈楚良看中的就是康华集团的地产项目,可以让他借着这个壳子,完成原始积累
那就只能选择第一条方案,继续投资东南亚,尽快将康华集团的地产项目救活
其实第一条,现在看来,风险未知。
但这仅仅是对于没有重生先知的人而言。
东南亚那面,在01年的时候,依旧是混乱、不可测的一片处女地。
在这片地上投资,风险不可控。
可是,陈楚良知道。
随着亚洲经济圈崛起,东南亚这片地方,以后会成为世界各大五百强企业纷纷抢占的地方。
徐耀星看准东南亚的投资,只是他早陷进去了几年。
而现在,他接手,正好躲过这一段困难时期。
此时开发东南亚,就是站在风口
其中还包括总共投进去十五个亿的一笔港口项目。
难怪不得会把康华集团拖死。
徐耀星操作的东南亚投资,直接就是把所有的鸡蛋,放一个篮子里。
一颗石头砸下来会砸烂大部分的鸡蛋
而东南亚经济危机,已经是天外陨石了。
徐耀星只是一个省的首富。
在世界金融战争的制裁下,根本就没还手的力气。直接把他的投资全都轰的稀巴烂
也是狠人啊。太想更进一步了
陈楚良摇头说:“没想到,康华集团在东南亚投资了这么多钱进去这是准备把东南亚当成80年代后的华夏,想要搏一搏””
也许是因为陈楚良和她聊起了话题,姜清凤似乎找到了可以诉说辛苦的旁听人,在一旁感慨道:“是啊,谁又知道97年之后,东南亚的市场经济突然就变成了一道割破康华集团动脉的口子。从那时候开始,康华集团就陷入债务危机。有句话说得好,债只有越欠越少,可我们却是越欠越多”
“最后,雪崩了”
用了一个比较贴切的形容词。
姜清凤为康华集团的落幕,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陈楚良就没那么多感慨死在登顶更高阶层路上的康华集团。
要知道,从几十亿的大佬,做到百亿的大佬,不亚于在互联网上,从一千万级用户,做到五千万级用那么困难。
这不单单要靠眼光。
还要看运气。
以及对行业动态的了解
从一家同样把盘子铺的比较大的互联网公司老板角度,去看待问题。陈楚良淡淡道:“各行各业都是靠天吃饭,能够提前规避风险,才是最后的赢家。伯父的出发点是好的,只是没想到,国外的变化比天都还快而且不像在华夏国内,上面有国家管着大范围的经济调控,雪崩都不会太厉害,很容易受到世界经济影响,从而导致很多人折在上面”
“你分析的不错欢欢他爸的确太冒进了”
姜清凤吃惊地看着陈楚良。
作为徐耀星的枕边人。
经常听到老公徐耀星经常后悔他没有意识到,国外的市场没有约束不受调控,虽然前景很可观,犹如华夏改革开放时那种只要吹吹风就能起飞的大好时机。但是,国外投资的大环境,没有华夏有一道最后的屏障。
而徐耀星后知后觉的这个问题,却是被眼前的年轻人一眼就看出来了
这才二十岁出头,眼光和见识就这么高。难怪能够在这个年龄,挣到和徐家父辈奋斗几十年才积累的家业一样大的地位
姜清凤有些感慨,长江后浪推前浪
其实陈楚良的见地,无非是来源于他重生十多年的先知和经历。
因为陈楚良知道
往后走,世界各个地方会吸取经验,出台更加完善的经济管控,规则也越来越多。
以至于整个世界,再也没有那句站在风口,是头猪都能飞起来的狂人。
“不说了,小陈。把你叫进来,其实是想和你商量,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做就算你解决了三十亿的外债,让康华集团暂时能够得到喘息。但是,后续的生存问题,必须要有快速的现金流抵冲账面上的缺口,才能将康华集团运转下去。”
“东南亚的缺口,财务那面已经算过了。现在为止,一个月有接近八千万的缺口,需要我们用资本去填补。”
“国内汉州这面,康华集团的资产早就已经做出调整,重点也是放在房地产开发项目。如今,在建的三个地产项目全部停工,剩下的资产,也将要清算给孙红兵的中江实业”
“现在,康华集团需要一场成功的手术。将康华集团从病入膏肓救起来”
“所以,我们拿出来两个方案。第一,放弃东南亚市场将资本回撤国内,等待国内地产项目重新启动。第二将国内现在的在建房地产项目,抛售给其他地产公司,比如像东南建工、东胜集团,以获得现金流,继续投资东南亚,把资本的重心,转移到国外。”
书房里。
姜清凤一股脑儿将这些天想好的方案全都说出来。让现在康华集团真正的领导者参考
自从将公司的股权转让以后,姜清凤已经认命了徐家只占比10的公司股份。
但是,姜清凤并没有当甩手掌柜
康华集团的债务虽然解除了。
但这也仅仅是暂时的
三十亿的贷款,还压在她脑袋上。
就需要接下来将这笔钱给还了。
比起徐耀星,姜清凤的经商头脑明显不够。
她第一次觉得,女人和男人比起来,是有一些差距。
姜清凤说方案的时候。
旁边,陈楚良端着普洱茶杯喝了一口。
仔细品着茶,将姜清凤刚才的方案全都在脑袋里过滤一遍。
首先
第二条抛售康华集团重点打造的地产项目,这很显然不可能。
陈楚良看中的就是康华集团的地产项目,可以让他借着这个壳子,完成原始积累
那就只能选择第一条方案,继续投资东南亚,尽快将康华集团的地产项目救活
其实第一条,现在看来,风险未知。
但这仅仅是对于没有重生先知的人而言。
东南亚那面,在01年的时候,依旧是混乱、不可测的一片处女地。
在这片地上投资,风险不可控。
可是,陈楚良知道。
随着亚洲经济圈崛起,东南亚这片地方,以后会成为世界各大五百强企业纷纷抢占的地方。
徐耀星看准东南亚的投资,只是他早陷进去了几年。
而现在,他接手,正好躲过这一段困难时期。
此时开发东南亚,就是站在风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