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3章 你们分手了?(1/6)
红星闪耀的年代,下班后的应酬生活是什么样的?
专业如老李那样,早期在小食堂,后来在招待所,现在国际饭店,关起门来,自成一统。
请的是大师傅,吃的是小灶台,喝的是真佳酿。
饭后一杯茶,慢摇两部曲,说说时事,干点实事。
当然了,也有光吃喝跳舞不干正事的人,如老李。
以酒席佳宴作为手段,以舞蹈歌唱伴为助兴,举杯宴饮,挥斥方遒,好像是从古至今的主旋律了。
红星厂位于京城,吃的是地缘红利,老李作为红星厂的门面担当,自然应酬是少不了的。
一年能在家吃两顿饭都算是多的,媳妇睡觉前是见不着他的,醒的时候也基本见不着。
别问,问就是为组织操劳,为集体奉献去了。
同红星厂相比,天南海北的企业或者单位里京办事或者寻求关系合作该怎么应酬和招待呢?
去大街上随便找一家饭店?
那关系就甭处了,服务员的态度能把你气个半死,再把你的客人气个半死,你们俩凑一块儿就得完蛋。
这个时候就得用到驻京办了。
驻京办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封建王朝的同乡会和会馆,如湖州会馆、宁州会馆等等。
早期的会馆虽然种类繁多,但多是为了维系、团结、和睦同乡、同宗、同行业的关系,具有地缘、血缘、业缘因系。
也就是说,会馆在这个时期还不是窑子的代名词呢,千万不要误会,这里面挺正派的。
当然了,这个时期公主、小姐、佳丽、外围、名媛等等都还是正常的词汇,不带有其他色彩。
要说发展了,也不都是好的,吹进来的也有乱七八糟的东西,再过多少年好像都没啥好词儿了。
会馆的兴起是有一定客观原因的,无论是倌民、绅商,在会馆中均可不受任何拘束,相互交往。
所以会馆渐渐成为正治和社会活动的重要场所,近代很多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都与会馆有关。
那时候从家里出来,你媳妇问你干嘛怯,你说去会馆办事,你媳妇一定认为你去找同乡关系发财。
后世不成了,你要敢说去会馆办事,那你完了。
当时,京城的会馆、同乡会的功能主要是沟通家乡与京师之间的联系,接待来京出差的地方倌绅以及进京赶考的家乡学子,维护家乡人民在京的合法权益等。
解放以后,上面与各地之间需要形成一种密切的联络机制,商讨建设立项,审批计划调拨物资的事宜。
但当时的交通和通讯都不发达,地方的负责人又不能天天在京城待命。
所以为了保持与上面的随时联络,需要一个派驻京城的办事机构,负责文件传送,沟通上下。
四九年以后,第一个驻京办——蒙内驻京办就是带着这种使命设立的。
同时,当时刚刚解放,各种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而具有民间团体性质的会馆,有些成为特殊势力潜伏的场所。
五十年代后期,很多会馆就被取缔了,取而代之的是各地方的驻京办事处和县一级驻京联络处。
饭后胡可招待了李学武喝茶,闲聊时讲起了这段历史,谈及最多的一年,五八年到五九年,有28个驻京办事处相继成立,且全是省一级的驻京机构。
这样的单位外表看起来庄重严肃,实际上就是一个派驻联络单位,主要做沟通和服务工作。
胡可同李学武讲,他以前是做秘书工作的,也曾担任过秘书长的职务。
现在担任驻京办副主任,同以前相比没什么两样。
说是有区别,区别就在于服务来京的领导不确定。
他现在的这个位置绝对不是服务员的角色,是配合领导完成较为重要工作的关键人物。
比如现在,休息室里只坐了四个人。
胡可、李学武、徐斯年和王瑞清。
李学武是红星厂的秘书长,也是经济和组织工作的主要负责人,他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李怀德。
徐斯年是红星厂在辽东工业投资和生产建设的主要负责人,是营城船舶的一把。
王瑞清,钢城煤炭四公司的总经理。
胡可把这三位聚在一块是什么目的,从李学武坐在这儿的那一刻起,就已经不言而喻了。
徐斯年老神在在,脸色微红,捧着茶杯跟癞蛤蟆似的吹着气,好像还在醒酒的状态中。
实际上,他跟着李学武来到办事处,见了酒桌上的这些人,心里就已经开始掰算开了。
他此次来京的首要目的,就是试探和催促厂里尽快同营城进行接洽,将营城港码头的项目落地。
对于他来说,红星厂批准了辽东工业领导小组提交的建设奉城钢城营城工业链条集成化产业区块的报告绝对是一个大机遇。
作为营城船舶的负责人,他当然也在领导小组内,很清楚这个项目背后的推手。
其他的暂且不论,徐斯年对这个项目关注的重点是反过来的。
也就是说,他是要把营城放在最前面的,是作为这个工业链条的起点来建设的。
为什么这么想?
很简单,掌握了造船厂,再掌握了出海口的航运码头,以目前东北的铁路运输状况和工业生产能力,以及资源配比,他老徐只要守着营城船舶,原地起飞那是指日可待。
任何工业生产和贸易发展都离不开运输,李学
专业如老李那样,早期在小食堂,后来在招待所,现在国际饭店,关起门来,自成一统。
请的是大师傅,吃的是小灶台,喝的是真佳酿。
饭后一杯茶,慢摇两部曲,说说时事,干点实事。
当然了,也有光吃喝跳舞不干正事的人,如老李。
以酒席佳宴作为手段,以舞蹈歌唱伴为助兴,举杯宴饮,挥斥方遒,好像是从古至今的主旋律了。
红星厂位于京城,吃的是地缘红利,老李作为红星厂的门面担当,自然应酬是少不了的。
一年能在家吃两顿饭都算是多的,媳妇睡觉前是见不着他的,醒的时候也基本见不着。
别问,问就是为组织操劳,为集体奉献去了。
同红星厂相比,天南海北的企业或者单位里京办事或者寻求关系合作该怎么应酬和招待呢?
去大街上随便找一家饭店?
那关系就甭处了,服务员的态度能把你气个半死,再把你的客人气个半死,你们俩凑一块儿就得完蛋。
这个时候就得用到驻京办了。
驻京办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封建王朝的同乡会和会馆,如湖州会馆、宁州会馆等等。
早期的会馆虽然种类繁多,但多是为了维系、团结、和睦同乡、同宗、同行业的关系,具有地缘、血缘、业缘因系。
也就是说,会馆在这个时期还不是窑子的代名词呢,千万不要误会,这里面挺正派的。
当然了,这个时期公主、小姐、佳丽、外围、名媛等等都还是正常的词汇,不带有其他色彩。
要说发展了,也不都是好的,吹进来的也有乱七八糟的东西,再过多少年好像都没啥好词儿了。
会馆的兴起是有一定客观原因的,无论是倌民、绅商,在会馆中均可不受任何拘束,相互交往。
所以会馆渐渐成为正治和社会活动的重要场所,近代很多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都与会馆有关。
那时候从家里出来,你媳妇问你干嘛怯,你说去会馆办事,你媳妇一定认为你去找同乡关系发财。
后世不成了,你要敢说去会馆办事,那你完了。
当时,京城的会馆、同乡会的功能主要是沟通家乡与京师之间的联系,接待来京出差的地方倌绅以及进京赶考的家乡学子,维护家乡人民在京的合法权益等。
解放以后,上面与各地之间需要形成一种密切的联络机制,商讨建设立项,审批计划调拨物资的事宜。
但当时的交通和通讯都不发达,地方的负责人又不能天天在京城待命。
所以为了保持与上面的随时联络,需要一个派驻京城的办事机构,负责文件传送,沟通上下。
四九年以后,第一个驻京办——蒙内驻京办就是带着这种使命设立的。
同时,当时刚刚解放,各种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而具有民间团体性质的会馆,有些成为特殊势力潜伏的场所。
五十年代后期,很多会馆就被取缔了,取而代之的是各地方的驻京办事处和县一级驻京联络处。
饭后胡可招待了李学武喝茶,闲聊时讲起了这段历史,谈及最多的一年,五八年到五九年,有28个驻京办事处相继成立,且全是省一级的驻京机构。
这样的单位外表看起来庄重严肃,实际上就是一个派驻联络单位,主要做沟通和服务工作。
胡可同李学武讲,他以前是做秘书工作的,也曾担任过秘书长的职务。
现在担任驻京办副主任,同以前相比没什么两样。
说是有区别,区别就在于服务来京的领导不确定。
他现在的这个位置绝对不是服务员的角色,是配合领导完成较为重要工作的关键人物。
比如现在,休息室里只坐了四个人。
胡可、李学武、徐斯年和王瑞清。
李学武是红星厂的秘书长,也是经济和组织工作的主要负责人,他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李怀德。
徐斯年是红星厂在辽东工业投资和生产建设的主要负责人,是营城船舶的一把。
王瑞清,钢城煤炭四公司的总经理。
胡可把这三位聚在一块是什么目的,从李学武坐在这儿的那一刻起,就已经不言而喻了。
徐斯年老神在在,脸色微红,捧着茶杯跟癞蛤蟆似的吹着气,好像还在醒酒的状态中。
实际上,他跟着李学武来到办事处,见了酒桌上的这些人,心里就已经开始掰算开了。
他此次来京的首要目的,就是试探和催促厂里尽快同营城进行接洽,将营城港码头的项目落地。
对于他来说,红星厂批准了辽东工业领导小组提交的建设奉城钢城营城工业链条集成化产业区块的报告绝对是一个大机遇。
作为营城船舶的负责人,他当然也在领导小组内,很清楚这个项目背后的推手。
其他的暂且不论,徐斯年对这个项目关注的重点是反过来的。
也就是说,他是要把营城放在最前面的,是作为这个工业链条的起点来建设的。
为什么这么想?
很简单,掌握了造船厂,再掌握了出海口的航运码头,以目前东北的铁路运输状况和工业生产能力,以及资源配比,他老徐只要守着营城船舶,原地起飞那是指日可待。
任何工业生产和贸易发展都离不开运输,李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