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9章 来都来了(5/6)
台集装箱岸桥,正面吊十五台、装船机一台、斗轮堆料机2台…”
设计工程师开始了较为专业的介绍,对这些参观者们来说可能听不懂,但是很需要。
“船舶以靠泊码头装卸为主,亦可进行过驳作业…”
众人从码头选址地出来,又乘车转到了仓库区。
“按照设计规划,这里将建设仓库20座,有效面积3.6万平方米,容量6.3万吨;堆场10处,有效面积13万平方米,容量25万吨…”
“你们的船舶和铁路是怎么规划的?”听工程师介绍完,付采凝主动询问道:“可以直接进行车船作业吧?”
“作业船舶是以采购和自主建造为主,”工程师回答道:“主要包括拖轮、驳船、引航船、供应船和交通船等等。”
他在图纸上做着介绍道:“港区铁路规划了四公里,可以进行车船直接作业。”
营城港集装箱货运码头项目其实不仅中润和五丰行关注,那些外商也很想跟着来看看。
只是李学武没给他们机会。
既然参与不了投资,那还有什么好看的。
三禾株式会社的老板西田健一带着三上悠亚跟团来了营城,他倒是想竞标码头设备的采购项目。
同样的,香塔尔也同李学武提到了码头的工程建设,圣塔雅集团完全可以参与进来。
吉利星船舶的安德鲁更是愿意提供码头运营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只要能喝口汤就行。
就算是大傻子也能看得出红星厂在营城布局码头是为了什么,这种完全控股的码头更是印钞机一般。
集装箱运输已经被确定为本世纪下半页航运和货物运输的标准模式,如此先进的水港,怎么可能不赚钱。
李学武倒是没急着答复他们,一切都得等项目尘埃落定之后才能谈。
码头项目为什么非要等集团化的文件下来之后才开始提上日程,没有参与度的项目还能叫自己的项目?
红星厂搭台子,可不想让别人唱戏,自己站底下看戏。
三天两夜的行程,考察团所有人都没闲着,负责人白天转看项目,晚上聚在一起讨论开会。
而协调人员要做下一步的规划和安排,衣食住行处处都得用心,很怕影响到红星厂的声誉。
秘书团队更惨,白天跟着做记录,晚上做会议记录,半夜整理材料和记录。
周苗苗作为对外办的工作人员,累到机会难得也完全不想去李学武的房间做汇报。
倒是远道而来的赛琳娜热情不减,开完会了还想要谈谈,可是被李学武拒绝了。
一个是明天还得去钢城,那里还等着一位周亚梅呢,他必须正经起来。
二一个是人多眼杂,考察团几十人,算上这里的工作人员上百人挤在一处招待所,太容易出事了。
他可是正经人,怎么可能在这种活动上出现如此的低级失误呢,所以也是义正辞严地保持了君子风范。
赛琳娜倒是很理解他,只给他留下了一句“你等着,我等着”这么模棱两可又特么很悬疑的话。
27号这天下午,考察团在看了造船厂、看了工程项目、看了码头、看了营城具有代表性的企业之后,在营城相关领导和造船厂全体管理班子的欢送下登上了吉利星号游艇,沿河北上钢城。
考虑到北方的河道比京城和津门的水道解冰期要晚,这边还提前安排了巡查船只打前站。
幸好今年是个暖冬,河道已经完全开化,就算有一些浮冰,也都是在河岸的两边。
送行的时候,徐斯年也是跟李学武表达了遗憾之情,因为技术需要吃透和学习,万吨货轮的设计和制造不能很快地形成产业规模,这一次的工期长达120天。
据徐斯年介绍说,比东风号长了足足三倍。
营城船舶的造船技术有一部分来自于江南厂,对标的自然也是江南厂的骄傲,东风号。
李学武倒是很满足了,第一次造大船,能顺利地完成试航,用老李的话来说就是瞎猫碰死耗子了。
老李完全有第一艘船造不出来的心理准备,甚至还跟李学武讲,不要太苛责于造船厂,要收拾就收拾徐斯年这个负责人,谁让他赶上了呢。
万万没想到,徐斯年福大命大,让他躲过了老李本来想抽他的鞭子,这会儿还跟李学武装哔呢。
李学武也是笑着应了,下一次该轮到他甩鞭子了。
“我都还以为你不来了呢。”
十一点钟,李学武按了院门口的门铃,吵醒了周亚梅,也吵醒了说要等干爹来的付之栋。
周亚梅提着手电筒,看着站在院门口的李学武,露出了一个又喜又恼的嗔怪表情。
“快点的吧,天有点冷啊,再冻着你。”
看着周亚梅只穿了一件很薄的睡衣出来,是知道他来了,连衣服都没披就着急出来的样子。
李学武催促着她开了院门的锁,进来后便示意了她先回屋,自己又锁了大门才往屋里走。
别说农村的夜里静悄悄,这个时代就是城里,市中心,夜里也是静悄悄的,但凡有点动静周围都能听得见。
所以李学武也是不想扰民,跺了跺脚便进了屋。
“叔叔——”
付之栋早就在楼梯上等着他了,看起来有点没睡醒,可还是坚持着睁大了眼睛,满眼的兴奋溢于言表。
“叔叔吵醒你了吧——”
李学武笑着将手里给他
设计工程师开始了较为专业的介绍,对这些参观者们来说可能听不懂,但是很需要。
“船舶以靠泊码头装卸为主,亦可进行过驳作业…”
众人从码头选址地出来,又乘车转到了仓库区。
“按照设计规划,这里将建设仓库20座,有效面积3.6万平方米,容量6.3万吨;堆场10处,有效面积13万平方米,容量25万吨…”
“你们的船舶和铁路是怎么规划的?”听工程师介绍完,付采凝主动询问道:“可以直接进行车船作业吧?”
“作业船舶是以采购和自主建造为主,”工程师回答道:“主要包括拖轮、驳船、引航船、供应船和交通船等等。”
他在图纸上做着介绍道:“港区铁路规划了四公里,可以进行车船直接作业。”
营城港集装箱货运码头项目其实不仅中润和五丰行关注,那些外商也很想跟着来看看。
只是李学武没给他们机会。
既然参与不了投资,那还有什么好看的。
三禾株式会社的老板西田健一带着三上悠亚跟团来了营城,他倒是想竞标码头设备的采购项目。
同样的,香塔尔也同李学武提到了码头的工程建设,圣塔雅集团完全可以参与进来。
吉利星船舶的安德鲁更是愿意提供码头运营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只要能喝口汤就行。
就算是大傻子也能看得出红星厂在营城布局码头是为了什么,这种完全控股的码头更是印钞机一般。
集装箱运输已经被确定为本世纪下半页航运和货物运输的标准模式,如此先进的水港,怎么可能不赚钱。
李学武倒是没急着答复他们,一切都得等项目尘埃落定之后才能谈。
码头项目为什么非要等集团化的文件下来之后才开始提上日程,没有参与度的项目还能叫自己的项目?
红星厂搭台子,可不想让别人唱戏,自己站底下看戏。
三天两夜的行程,考察团所有人都没闲着,负责人白天转看项目,晚上聚在一起讨论开会。
而协调人员要做下一步的规划和安排,衣食住行处处都得用心,很怕影响到红星厂的声誉。
秘书团队更惨,白天跟着做记录,晚上做会议记录,半夜整理材料和记录。
周苗苗作为对外办的工作人员,累到机会难得也完全不想去李学武的房间做汇报。
倒是远道而来的赛琳娜热情不减,开完会了还想要谈谈,可是被李学武拒绝了。
一个是明天还得去钢城,那里还等着一位周亚梅呢,他必须正经起来。
二一个是人多眼杂,考察团几十人,算上这里的工作人员上百人挤在一处招待所,太容易出事了。
他可是正经人,怎么可能在这种活动上出现如此的低级失误呢,所以也是义正辞严地保持了君子风范。
赛琳娜倒是很理解他,只给他留下了一句“你等着,我等着”这么模棱两可又特么很悬疑的话。
27号这天下午,考察团在看了造船厂、看了工程项目、看了码头、看了营城具有代表性的企业之后,在营城相关领导和造船厂全体管理班子的欢送下登上了吉利星号游艇,沿河北上钢城。
考虑到北方的河道比京城和津门的水道解冰期要晚,这边还提前安排了巡查船只打前站。
幸好今年是个暖冬,河道已经完全开化,就算有一些浮冰,也都是在河岸的两边。
送行的时候,徐斯年也是跟李学武表达了遗憾之情,因为技术需要吃透和学习,万吨货轮的设计和制造不能很快地形成产业规模,这一次的工期长达120天。
据徐斯年介绍说,比东风号长了足足三倍。
营城船舶的造船技术有一部分来自于江南厂,对标的自然也是江南厂的骄傲,东风号。
李学武倒是很满足了,第一次造大船,能顺利地完成试航,用老李的话来说就是瞎猫碰死耗子了。
老李完全有第一艘船造不出来的心理准备,甚至还跟李学武讲,不要太苛责于造船厂,要收拾就收拾徐斯年这个负责人,谁让他赶上了呢。
万万没想到,徐斯年福大命大,让他躲过了老李本来想抽他的鞭子,这会儿还跟李学武装哔呢。
李学武也是笑着应了,下一次该轮到他甩鞭子了。
“我都还以为你不来了呢。”
十一点钟,李学武按了院门口的门铃,吵醒了周亚梅,也吵醒了说要等干爹来的付之栋。
周亚梅提着手电筒,看着站在院门口的李学武,露出了一个又喜又恼的嗔怪表情。
“快点的吧,天有点冷啊,再冻着你。”
看着周亚梅只穿了一件很薄的睡衣出来,是知道他来了,连衣服都没披就着急出来的样子。
李学武催促着她开了院门的锁,进来后便示意了她先回屋,自己又锁了大门才往屋里走。
别说农村的夜里静悄悄,这个时代就是城里,市中心,夜里也是静悄悄的,但凡有点动静周围都能听得见。
所以李学武也是不想扰民,跺了跺脚便进了屋。
“叔叔——”
付之栋早就在楼梯上等着他了,看起来有点没睡醒,可还是坚持着睁大了眼睛,满眼的兴奋溢于言表。
“叔叔吵醒你了吧——”
李学武笑着将手里给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