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6章 好钢要用在刀把上(2/6)
倒是容易了。
工人可以招临时工,厨子可必须要成手。
厨房里那些帮厨不算,那就是打杂的,永远都上不了灶,因为他们没那个手艺,傻柱这样的也不教。
这个时候可不比后世,你说学厨子上新东方就行了,得上师父家学去,先干三年辛苦活再说吧。
跟别人可以不放心,跟傻柱那是放一百个心的。
上下屋住着,傻柱左右不能坏了孩子的前程,更何况棒梗现在还上着学呢。
只要学成了,再加上那点拿不出手的初中文凭,秦淮茹舍了老脸也能把儿子给安排了。
贾张氏听她掰扯了一大堆,都不抵傻柱一句话。
傻柱就问她,灾年有听说人饿死的,您有听说厨子饿死的吗?
贾张氏看着傻柱的那张冒着油腥的脸,咬咬牙也就答应了。
她可以瞧不起厨子,但绝对不敢说厨子孬。
李学武回来大院就是为了看看妈,也让妈看看他。
只是傻柱好不容易逮着他一回,死活不撒手,非要一起喝点酒,说是好好唠唠。
李学武拗不过他,吃饭前往家里坐了一会儿,便又被傻柱招呼着回倒座房吃的晚饭。
二爷和十三太保剩下的几个小子搬去了大仓库那边,沈国栋找人把值班室收拾出来了,也挺像样。
听傻柱介绍说,该有的都有,甚至还成立了小食堂。
饭菜一般,用的也不是正经的厨子,就是街道上的妇女,为的也是解决几个小工业的工人吃饭问题。
沈国栋给傻柱往街道办的手续就是挂在了那处小食堂,行了个口头上的方便。
傻柱自己也说了,做包席没那么简单,单位里只招呼了他徒弟马华,到时候上灶切墩就他们俩人。
再找三四个传菜的、凉菜的和洗碗碟的就成了,这玩意儿就是赚个辛苦钱。
回倒座房吃饭的人日渐的少了,沈国栋忙起来哪凑合哪吃,多半是在大仓库那边对付一口。
晚上忙的差不多了,才回来这边接小燕一起回家。
沈国栋现在也是辛苦,两头跑,多处忙。
他在大仓库那边弄了个办公室,连带着回收站、贸易链以及经销业务都在那边办公。
以前倒座房三十几口子人吃饭,现在就剩下这么十来个了。
傻柱一家三大一小,大姥、小燕和王亚梅,以及费善英带着俩孩子,都不用放炕桌,地桌都摆的开了。
有的时候雨水不回来吃,有的时候一大爷一大妈在这吃,有的时候叫上李家几口人。
傻柱这位行政主厨的活儿倒是好干了,就是有的时候觉得怪没意思的,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跟李学武喝酒的时候也磨叨,总想起以前这间房里的热闹,那时候想吃饭都得挤着、抢着。
他还提及葛林了,一大盆馒头摆跟前儿,吃完就剩仨,那还得说葛林收敛了,为了健康只吃了一七分饱。
现在一大盆馒头,吃了上顿吃下顿。
这屋里就他一个壮汉能吃的,剩下的不是娘们就是孩子,再有就是大姥这样的老头子了,更不能吃。
李学武听他发牢骚,回忆往事,也是颇为感慨,时间飞快,眨眼间一屋子人天各一方了。
西琳和葛林成婚了,在吉城生活;小燕和国栋结婚了,各忙各的;十三太保家里就剩下六个。
闻三和老彪子同他一样,连孩子都有了。
就差小兄弟二孩儿了,这要是结婚生子,他们哥们几个也算是成家立业,功德圆满了。
傻柱默默叨叨地喝了半瓶子酒,没醉,微醺。
李学武没量,可也没藏私,是真的陪他喝了。
酒不醉人人自醉嘛——
这种场合要是再装假,那他就真一点感情都没有了。
饭后也不知怎么唠的,又说起了大院里的变化。
聋老太太没了,房子空了。
闫富贵没了,闫家和睦了。
刘海中悟了,儿子懂事了。
一大爷老了,准备后事了。
说一大爷老了,却也不是胡掰,这年月人的寿命都不长,四五十岁就有准备后事的了。
当然了,这话说起来吓人,实际上一点都不违和。
一大爷没孩子,要是不提前给自己准备棺材本,难道还等着街道用板车拉他去火葬场啊?
就算是有傻柱在,也得有个心里准备。
这是傻柱跟李学武念叨的,说一大爷跟他聊过了,无论他和一大妈谁先走,剩下那个都托他照顾了。
也许是想起什么伤感的事了,傻柱捂着脸还掉了眼泪,气的迪丽雅捡桌子的时候还掐了他一把。
迪丽雅想的是武哥好不容易回来一样,吃顿饭也不着消停,还得听他磨叨,大老爷们还哭唧唧的。
李学武也是无奈又好笑,顺着他的话聊了不少这几年形势的变化,周围人的变化。
最大的变化不就是他。
一个二十九岁的光棍,混到如今妻子、儿子和房子都有了,马上就要有车子了,堪称人生赢家了。
棒梗拿着抹布要给他师父献殷勤,可惜傻柱没喝醉,闻见抹布味儿想捶这倒霉孩子一顿。
院里一共仨大爷,以前动不动就开全院大会,现在都没这个概念了。
二大爷不打儿子了,跟前儿就剩老三一个,后院可消停了。
秦淮茹当了干部,少了事端,一大爷不用主持公道,中院消停了。
三大爷一没,闫家
工人可以招临时工,厨子可必须要成手。
厨房里那些帮厨不算,那就是打杂的,永远都上不了灶,因为他们没那个手艺,傻柱这样的也不教。
这个时候可不比后世,你说学厨子上新东方就行了,得上师父家学去,先干三年辛苦活再说吧。
跟别人可以不放心,跟傻柱那是放一百个心的。
上下屋住着,傻柱左右不能坏了孩子的前程,更何况棒梗现在还上着学呢。
只要学成了,再加上那点拿不出手的初中文凭,秦淮茹舍了老脸也能把儿子给安排了。
贾张氏听她掰扯了一大堆,都不抵傻柱一句话。
傻柱就问她,灾年有听说人饿死的,您有听说厨子饿死的吗?
贾张氏看着傻柱的那张冒着油腥的脸,咬咬牙也就答应了。
她可以瞧不起厨子,但绝对不敢说厨子孬。
李学武回来大院就是为了看看妈,也让妈看看他。
只是傻柱好不容易逮着他一回,死活不撒手,非要一起喝点酒,说是好好唠唠。
李学武拗不过他,吃饭前往家里坐了一会儿,便又被傻柱招呼着回倒座房吃的晚饭。
二爷和十三太保剩下的几个小子搬去了大仓库那边,沈国栋找人把值班室收拾出来了,也挺像样。
听傻柱介绍说,该有的都有,甚至还成立了小食堂。
饭菜一般,用的也不是正经的厨子,就是街道上的妇女,为的也是解决几个小工业的工人吃饭问题。
沈国栋给傻柱往街道办的手续就是挂在了那处小食堂,行了个口头上的方便。
傻柱自己也说了,做包席没那么简单,单位里只招呼了他徒弟马华,到时候上灶切墩就他们俩人。
再找三四个传菜的、凉菜的和洗碗碟的就成了,这玩意儿就是赚个辛苦钱。
回倒座房吃饭的人日渐的少了,沈国栋忙起来哪凑合哪吃,多半是在大仓库那边对付一口。
晚上忙的差不多了,才回来这边接小燕一起回家。
沈国栋现在也是辛苦,两头跑,多处忙。
他在大仓库那边弄了个办公室,连带着回收站、贸易链以及经销业务都在那边办公。
以前倒座房三十几口子人吃饭,现在就剩下这么十来个了。
傻柱一家三大一小,大姥、小燕和王亚梅,以及费善英带着俩孩子,都不用放炕桌,地桌都摆的开了。
有的时候雨水不回来吃,有的时候一大爷一大妈在这吃,有的时候叫上李家几口人。
傻柱这位行政主厨的活儿倒是好干了,就是有的时候觉得怪没意思的,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跟李学武喝酒的时候也磨叨,总想起以前这间房里的热闹,那时候想吃饭都得挤着、抢着。
他还提及葛林了,一大盆馒头摆跟前儿,吃完就剩仨,那还得说葛林收敛了,为了健康只吃了一七分饱。
现在一大盆馒头,吃了上顿吃下顿。
这屋里就他一个壮汉能吃的,剩下的不是娘们就是孩子,再有就是大姥这样的老头子了,更不能吃。
李学武听他发牢骚,回忆往事,也是颇为感慨,时间飞快,眨眼间一屋子人天各一方了。
西琳和葛林成婚了,在吉城生活;小燕和国栋结婚了,各忙各的;十三太保家里就剩下六个。
闻三和老彪子同他一样,连孩子都有了。
就差小兄弟二孩儿了,这要是结婚生子,他们哥们几个也算是成家立业,功德圆满了。
傻柱默默叨叨地喝了半瓶子酒,没醉,微醺。
李学武没量,可也没藏私,是真的陪他喝了。
酒不醉人人自醉嘛——
这种场合要是再装假,那他就真一点感情都没有了。
饭后也不知怎么唠的,又说起了大院里的变化。
聋老太太没了,房子空了。
闫富贵没了,闫家和睦了。
刘海中悟了,儿子懂事了。
一大爷老了,准备后事了。
说一大爷老了,却也不是胡掰,这年月人的寿命都不长,四五十岁就有准备后事的了。
当然了,这话说起来吓人,实际上一点都不违和。
一大爷没孩子,要是不提前给自己准备棺材本,难道还等着街道用板车拉他去火葬场啊?
就算是有傻柱在,也得有个心里准备。
这是傻柱跟李学武念叨的,说一大爷跟他聊过了,无论他和一大妈谁先走,剩下那个都托他照顾了。
也许是想起什么伤感的事了,傻柱捂着脸还掉了眼泪,气的迪丽雅捡桌子的时候还掐了他一把。
迪丽雅想的是武哥好不容易回来一样,吃顿饭也不着消停,还得听他磨叨,大老爷们还哭唧唧的。
李学武也是无奈又好笑,顺着他的话聊了不少这几年形势的变化,周围人的变化。
最大的变化不就是他。
一个二十九岁的光棍,混到如今妻子、儿子和房子都有了,马上就要有车子了,堪称人生赢家了。
棒梗拿着抹布要给他师父献殷勤,可惜傻柱没喝醉,闻见抹布味儿想捶这倒霉孩子一顿。
院里一共仨大爷,以前动不动就开全院大会,现在都没这个概念了。
二大爷不打儿子了,跟前儿就剩老三一个,后院可消停了。
秦淮茹当了干部,少了事端,一大爷不用主持公道,中院消停了。
三大爷一没,闫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