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7章 红颜知己(3/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现场急救一名重伤员,四到五名轻伤员。  

所以在二十台救护车饱和式医疗救援的支持下,在机关车辆的大力支持下,现场的伤员在事故发生的第二十五分钟时就已经全部送走了。  

当郑树森带着西城相关的领导赶到现场的时候,救护车刚刚离开,现场只剩下临时救援人员在集合登记,准备撤离。  

而红星厂的专业消防人员到来后便立即开展了应急救援处置工作,这些临时参与救援的人员就影响他们的工作了。  

所以李学武也是立即要求现场的安全和民政部门对参与了现场救援人员信息做登记,以便后续的表彰和表扬工作。  

这一要求和安排得到了现场所有人的支持和肯定,也让那些满眼疲惫的医护人员和临时救援人员的脸上有了稍许的欣慰。  

而围观的群众不乏有懊悔和跺脚的,如果刚刚那位李副团长在喊人帮忙的时候,自己能够主动伸把手,最少也能得个通报表扬啊。  

懊悔也来不及了,早在安全部门一线人员赶到现场的时候,李学武就要求他们立即封锁了现场,禁止任何人靠近。  

现在非专业人员撤离,西南门这里瞬间空了下来,也给接下来的案件调查工作提供了方便条件。  

“学武同志,感谢你啊!”  

郑树森满眼欣慰地握住了干儿子的手,用了用力气,语气干涩地说道:“我们从市里的会议上赶过来,路上听到汇报说是你在这里。”  

“郑副主任,陈主任,江副主任,”李学武一一与从车上下来的几人握了握手,打了招呼道:“我们也是调研回厂的路上,凑巧赶上了。”  

西城区主任陈志辉,副主任江淑芬,郑树森就不用介绍了,这两位其实也不用介绍,就在京城混,这两位西城的父母他必须得认识。  

江淑芬最后握住李学武的手,满眼感激地说道:“多亏有你站出来啊,我们听到现场的初步汇报,心里就有了底儿了。”  

“谢谢几位领导的信任。”  

李学武谦虚地客气了一句,而后开始便介绍起了现场的情况。  

从他发现爆炸后开始,每一步,包括初步判断现场形势、安排警情汇报和救援、稳定现场局势、疏散无关群众,召集临时救援团队等等。  

一直到刚刚的急救车辆离开,消防工作展开,以及临时救援团队的登记工作,按部就班,井井有条,让刚刚赶到的几位领导频频颔首。  

“所有受伤人员都做了初步的登记,无法完成登记工作的部分轻伤员和重伤员都已经送去了红星厂医院。”  

李学武面色严肃地介绍道:“据初步统计,此次爆炸事故共有人被波及,其中5人经现场急救人员判定为死亡,受伤,9人重伤。”(此处数字敏感做隐藏处理)  

几乎所有人,在听到了李学武所介绍的统计数据后,脸上的表情都变得严肃了起来。  

“我知道了,谢谢你。”  

郑树森再一次用愈加悲痛的声音说道:“现场勘查的情况怎么样?”  

李学武先是看了一眼西城分局刚刚赶来的负责人,见他还没有充分了解现场的情况,便先一步做了基础的汇报。  

“刑侦专家还没有赶到,我只是从现场勘查的情况,以及应急救援处理的基本情况来做出判断。”  

他谨慎地介绍道:“凶手使用的应该是引爆装置,而不是定时炸弹。”  

不知道为什么,李学武明显感觉到当他说出这一判断的时候,赶到现场的几位领导不约而同地皱起了眉头,却是松了一口气的样子。  

“据我的工作经验来看,炸药的引爆装置很简陋,一看就是延时引信。”  

他认真地介绍道:“除了矿山、地质爆破工作外,现在很少会有人使用这样不安全的的引爆手段了,危险性特别的高。”  

“也就是说,”不等李学武继续介绍,江淑芬主动开口询问道:“能初步排除特敌袭击的可能了?”  

“您的意思是…”  

李学武听了她的话稍稍一顿,便就立即反应了过来。  

原来刚刚这几位领导的表情变化不是他的错觉,而是在等着他的介绍来初步判断是否为特敌袭击的可能。  

“我只能就现场我看到的情况做判断和介绍。”  

李学武还是先强调了一句,这才继续讲道:“如果我是特敌,我肯定会采用更加精密的起爆装置,比如闹钟、化学引信等等。”  

“现场勘查到的引信装置最多只能延时10分钟左右。”  

“嗯,你有这方面的工作经验,判断很有可能是对的,”郑树森点了点他,说道:“你继续介绍吧。”  

“嗯,我说说现场勘查到的第二点,”李学武点点头继续介绍道:“按炸弹的爆炸效果以及现场勘查到的火药残留物来判定应该是民用炸药,而不是部队或者特敌机构使用的炸药。”  

“如果按照我的经验来判断,炸药应该在五公斤左右。”  

一听到李学武连炸弹的基本重量都判定出来了,这些领导们就算心里还有所怀疑,可边听他介绍,也开始认真思考了起来。  

“之所以判定凶手使用的是民用炸药,而非兵用炸药,是因为我们根据炸药残留物发现这是一种混合炸药。”  

李学武强调道:“这种混合炸药非常危险,正规单位绝对不会这样乱用的。”  

“此外,现场只有五人死亡,一百多人受伤。”  

他说到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