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7章 世界之巅(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根据各组的排名情况,16强对阵出炉。  

中国男篮在八分之一决赛中遇到的对手是C组的第四名,澳大利亚。  

在确定对手后,澳大利亚瑟瑟发抖。  

尤其是他们的中锋安德鲁博古特。  

一个姚明就足够令他头疼的,再加上一个申通,博古特感到非常头痛,毕竟在NBA的时候,这俩人就曾给他留下了非常痛苦的回忆...  

还未战,心已怯。  

携带小组赛的余威,中国男篮士气正旺。  

有了申通和姚明的带领,其他球员们仿佛找到了主心骨。  

甚至在孙悦、陈江华这些年轻人的心中,申通完全就是乔丹级别的存在。  

只要有申通在,我们就不会输!  

与澳大利亚的比赛刚开场,姚明就赏了博古特一个超级大火锅。  

申通则利用这次反击机会搏得罚球,并两罚两中。  

第一节中国队的进攻就非常凶猛。  

阵地战中,李楠、刘炜接连命中三分,易建联则接姚明分球投中大号两分。  

中国队开场就打出了102的小高潮。  

澳大利亚在刚开场不久就被迫叫了暂停。  

暂停结束后,双方进攻节奏开始降低。  

中国队趁机利用姚明这一点连续强打博古特得手。  

被姚明连续得分的博古特终于恼羞成怒,在姚明一次进攻的时候直接双手抱住了姚明的手。  

然而姚明在被抱住的情况下,一招四两拨千斤,凭感觉用左手将球扔向篮筐。  

球打在篮筐前沿的内侧反弹到篮板上,然后落进筐内。  

这一球让博古特欲哭无泪。  

第一节打完,中国就以2312建立起两位数的优势。  

第二节澳大利亚加大了对姚明和申通的防守。  

但这给了中国其他球员机会。  

朱芳雨趁机在三分线外下起了三分雨。  

他在中国队连续三次进攻中扮演了杀手的角色,连续命中三分。  

不过澳大利亚并没有叫暂停,而是用打法硬朗的马克沃辛顿进行贴身单防。  

或许是比分落后心里焦躁的缘故,沃辛顿几次防守的动作都很大,然而却都被裁判无视。  

朱芳雨的脾气那也是不大好的。  

在一次机会中,沃辛顿的手掌甚至直接招呼在了朱芳雨的脸上,而裁判竟然没有响哨,这让朱芳雨彻底爆发了。  

右手牢牢将球锁在腰间,左手一下子拧住了沃辛顿的腮帮子,恶狠狠的用英语说道:“叫你不老实,让你也试试被拍脸的感觉!”  

沃辛顿在澳大利亚联赛是出了名的火爆,在他们国内的地位就如同NBA里的阿泰斯特或是华莱士。  

这气能忍?  

就算你是李小龙,我也得把场子还回去。  

于是,这厮也立即伸出了左手,狠狠的拧住了朱芳雨的脸颊,拧的幅度很大,几乎是朱芳雨的半张脸。  

虽然自己的脸颊很疼,但沃辛顿还是故作镇定的说道:“你是没吃饭吗?还是让你感受一下我们澳大利亚人的力量吧!”  

“呵呵呵。”朱芳雨虽然眼泪都快下来了,但依然强颜欢笑道,“你在说笑吗?我们中国人是一个非常注重礼仪的民族,刚才我只用了两成力,既然你想要试试,我就用五成力给你试试。”  

沃辛顿的右脸要被朱芳雨拧成一团了,皮肤也开始逐渐转红。  

咬着牙的沃辛顿不肯在口头上认输,回道:“真是可笑,我刚才只用了一成力,既然你用五成,那我就用四成陪你玩玩!”  

两人嘴上斗着劲,手上使着力,眼里流着泪...  

一直到双方球员赶到以及裁判的介入,双方才被分开。  

朱芳雨和沃辛顿的脸上都留下了紫色的五指印。  

裁判直接将两人驱逐出场。  

对于两支球队来说,沃辛顿对于澳大利亚的作用可比朱芳雨对于中国队的作用大多了。  

在整体实力不如中国的情况下,澳大利亚的实力再次被动降低。  

比赛进行到第四节,双方的分差已经达到了30分之多。  

最终中国队以10170的比分大胜澳大利亚队,31分的分差也是创造了中国对阵澳大利亚取得的最大胜利。  

赛后澳大利亚媒体集体沉默,只有少数媒体用大篇幅报道了这场比赛。  

对于中国队的申通和姚明,澳大利亚媒体用羡慕的语气表达了对这两名世界级球星的欣赏。  

至于博古特,则被国内的篮球前辈们轮番批评,告诫其只有脚踏实地的努力才能真正在世界级的舞台上站稳脚跟,切勿继续好高骛远。  

四分之一决赛,中国队迎来了强敌德国队。  

在德克诺维斯基的带领下,德国在小组赛取得4胜1负的佳绩,唯一输的那场,对手是强大的西班牙队。  

在八分之一决赛上,德国队刚刚以7877,死里逃生的以1分战胜了本届大赛的黑马尼日利亚。  

赛前,德国媒体称赞中国男篮的进步速度令人难以置信,而且老中青三代的球员层结合非常合理,未来会是世界上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诺维斯基也非常谦虚的表示,德国男篮最近几年相较之前有所进步,但幅度远不如中国,德国球员需要将目光放长远,争取有更多球员能够到NBA这样的世界级联赛去打球,提高水平。  

“我们瞧瞧中国男篮吧,他们最大的改变就是提供了不少有实力的球员到NBA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