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章 赵高之死(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轻声道:  

“为何要这么做呢?”  

赵高还是没有回应,颤抖的眼皮也平复了下来。  

“是想复国乎?放下赵国乎?那你为何要救朕呢?朕死在那些刺客手下,才有你们的机会啊。朕想不通,朕真的想不通。高公子,你能给政解惑乎?”  

地上的赵高就如同一个死人一样,什么也不说,身体也不动,满身的血污模糊了他的模样,遮住了他本来的样子。  

“陛下,臣可令此獠吐露真言!”  

夏无且恨声道。  

医家有多么会救人,就对人体有多么了解。论及这种秘法,医家传人夏无且会的更多,只不过夏无且是以此救人。  

“高公子,你听到了?”  

始皇帝第四次问话了,赵高依旧是没有任何表现。  

始皇帝摆动下巴,夏无且得到允许,拱手领命。  

顺手搜下赵高身上所有的金针,银针,赵高体内原本被封住的内力激涌,鲜艳的鲜血覆盖了有些暗红的鲜血。  

一十八根银针,九根金针,全部插在了赵高脑袋上的各大要穴。  

太阳,百汇,神庭,头维…  

施完针的夏无且气喘吁吁,与刚才救治赵高时的轻松相比,天壤之别。  

金银皆颤抖,丝丝缕缕的热气从赵高头上升起,飘散,细密的血珠重新打湿干涸血土,变成血泥。  

夏无且盘腿坐在地上,双手扶膝,喘着大气道:  

“陛下,可以问了。”  

始皇帝点点头。  

“有劳先生了。”  

手放在夏无且后背给夏无且顺气,温声道:  

“赵高,你恨朕?”  

赵高,依旧没有动静,就好像夏无且的秘法没有起到作用似的。  

夏无且调息片刻,当即就要起身。  

“恨。”  

赵高声音有些失真,没有什么感情。  

“那你为何要救朕?”  

“高要取信于你,方能成大计。”  

“你的大计是什么?复赵?”  

“不,高不要复赵,高要复仇,高要秦国亡国。你亡高的国,高亦要亡你的国。”  

“这样啊…”  

始皇帝脸上露出一丝了然,围住他的迷惘破开了一个洞。  

刺杀他的刺客有许多,这些刺客背后的六国余孽之所以要杀他,是为了复国,而不是单纯想要他性命。  

从没有哪一个六国余孽,是单纯想要复仇,他们只是想要他们曾经的荣华富贵,权势地位。  

赵高是赵国公子高,赵国王室出身。  

始皇帝对六国余孽有刻板印象,并且将这个刻板印象套在了赵高身上,想着赵高若反,定然也是想要复国。  

他没想过,赵高只是单纯的想要报仇,报灭国之仇。  

出发点错了,所以不管怎么走,后续的路都是错的。  

“你早便想亡秦…那为何不早动手,你早便得到了朕的信任。”  

“长安君在咸阳一直盯着我。”  

“那竖子的担心竟是对的,呵。”  

始皇帝轻笑一声,脸上却没有多少笑意。  

“成蟜走后,你欲亡秦,为何不杀了朕?”  

“杀了你,长安君仍在,长公子仍在,秦国或许会混乱一段时日,但不会亡国。”  

“你对胡亥下手,要其能背诵律令使朕欢喜,便能亡国了?你是如何打算的。”  

这一次,赵高说的格外长。  

“我与胡妃计,要胡妃身死,以让十八公子进入你的视线,要你对其万般愧疚。以秘术要十八公子记得律令,使你认为其乃天才。过几日便是你巡行之时,你前些日已经允我会带着十八公子一起,路途中我会杀了你,秘不发丧回到咸阳,伪造圣旨传位十八公子。受秘术影响,十八公子蠢笨不已,且无依无靠,他只能依赖高,我会立刻颁布有利于那些世家的政策——恢复楼台,取消书同文,车同轨,取消郡县并行制重启分封…世家会站在利益一边,我会得到世家支持。你死了,他们不会在意圣旨真伪,只会在意哪一个公子继位更有利于他们。长安君,长公子继位,不会给他们如此优待。长公子,长安君闻讯之时,我已控制了关中,他们或许会打过来,或许会秘入咸阳,那并不重要。打过来,如我所愿,秦国兵马自相残杀,消耗的都是秦国国运,不论胜者是谁,都压不住六国复辟之火。愤怒的六国会烧毁秦国的宫殿,会杀死眼前的每一个秦人,会让发生在楚,韩,魏,赵,燕,齐的皑皑白骨在关中重现。长安君定能看到这一幕,他一定会秘入咸阳,但那没用,这不是十年前了,我会在长安君入咸阳前将咸阳彻底清理一遍。嬴氏一族皆斩,蒙家斩,凡是忠心于长安君的人都会死。留下来的人,不会和长安君站在一起,我给他们的,正是你和长安君从他们手中夺取的,最后还是要打。若是长安君,长公子赢了,我便死了,六国将会吞并胜利者。若是我赢了,我会重新制定律令,要天下人不得活。我早死,秦国早亡。”  

盖聂觉得很是吵闹,为何不一剑杀了了事,听这舔狗一直说个没完。  

阿房听的胆战心惊,这其中虽然有好些地方不够精细,错漏一处赵高便输了。  

例如她的骊龙,例如始皇帝身边的盖聂,例如始皇帝的防弹衣和手枪,有这些防护,赵高大概率杀不得始皇帝。  

但,万一呢?  

除了这些细节,赵高的预演几乎没有太大的漏洞。  

始皇帝打下天下之后的一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