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 父母所愿,方是人道中的孝道(2/3)
事君以忠。
君王对待臣属要有礼仪,而臣属要回报君王以绝对的忠诚。
这些条条框框的礼仪,变成了束缚百姓的樊笼,自小便让百姓学习怎么更好的被统治。
当然,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些礼仪维护了社会稳定。而作为人类生活主体的社会稳定,则让大多数百姓性命得到保障,这道樊笼不只有束缚作用,还有保护。
“长安君此言,恕我…”
伏生脸色铁青地拒绝,嬴成蟜不等其说完,道:
“今日若在此的不是你伏生,而是淳于越,我不会来。本君以为,你会答应本君的要求。”
端起水温略微有些凉,刚端上来时热气腾腾的热水,嬴成蟜洇了一口。
“吴实,唐秉…这些人都是你的老朋友了,他们治理的城池发展速度远比南阳要快,你可知道这是为什么。”
伏生沉默着,不答。
“看来是知道了。”
嬴成蟜双手交叉,下巴压在手上。
“要百姓入大秦学堂读书,按照年龄分别教导本君能理解。”
“要百姓侍奉父母,树立德高望重者为榜样,本君也能理解。”
“本君不理解的是,父母故,守孝三年,三年内不许做其他事,这是何道理?”
伏生微低首。
“此为《论语》中孔子之言,于…”
嬴成蟜用力敲击了一下桌案,以沉闷响声打断了伏生言语。
“本君知道出处,不需你说。”
“本君现在要你解释给本君听,这是何道理。”
伏生紧随其后言道:
“儿女出生后,三年才能脱离父母的怀抱,这三年是父母最辛苦,最艰难的时刻。”
“是以,父母去世后,儿女要守孝三年,以报答父母养育之恩。”
“为父母守孝三年,周朝都是如此做之。”
停顿片刻,见长安君依旧在望着自己,伏生又道:
“百姓越看重孝道,越能知道礼义廉耻,天下重礼,方能太平,成就盛世。”
嬴成蟜击掌微笑。
“彩。”
“你终于说了实话,虽然仅是半句,倒也难能可贵了。”
“这太平不是你伏生的太平,更不是百姓的太平,是上位者的太平。”
“这盛世也不是你伏生的盛世,不是百姓的盛世,而是贵族的盛世。”
端上来的是茶杯中,装着的是热水而不是茶汤。
若不是伏生心生怠慢,就是县令府最高标准只有热水。而没有那很是浑浊,只有贵族方能享用的茶汤。
做了南阳县令,伏生没有享受到上位者应该享受到的事物。
伏生平视嬴成蟜,反问道:
“长安君不是上位者?不是贵族乎?”
“我自然是上位者,亦是贵族。”
“既然如此,何以要反自身?”
“因为不爽。”
嬴成蟜在伏生不解的眼神中,微笑着道:
“孝顺是一种美德,尊师重道,待人以诚亦是应有之理,这些都是极好的。”
“这些极好的事物应该得到提倡,却不应该成为驭下的工具。这令我觉得很难受,很不舒服,很想造反。”
造反?
伏生大惊,脚步没站稳,后退半步,脸上是惶恐掺杂着迷惑。
从蜡祭时始皇帝的态度,再对人情世故不擅长的伏生也看的出来,秦二世或许不是太子嬴扶苏,而是眼前的长安君。
且蜡祭过后,“一子立二王”,“长安君让王位予陛下”的传言也在臣属间展开,说的有鼻子有眼。
闻听的伏生初听虽不信,但见始皇帝没有阻止迹象,且各个老臣口诉过去往事一致,几乎没有偏差后,也是将信将疑。
为何这样一位出生王室,有望登临王位,甚至让出了王位的天下最贵者,会生出这样逆反的想法——我反我自己?
这样的想法,只应该是出身卑微,读书,勘破了儒家本质的大儒才会生出的想法——譬如伏生本人。
没有经历过苦难,便无法理解苦难。
嬴成蟜从座位上站起,绕着仅是用一块劣木打造的桌案走下。
“父母爱子女,这份爱是不掺杂功利,不追求回报的爱。但儒家却非要将这份爱定性,定出父母故,不守孝三年便是不孝的礼仪。”
这不是儒家定的,这是周朝定的…伏生在心中言说。
话虽没有说出口,脸上却有些许异样,嬴成蟜一眼见之。
“孔丘弟子宰我问孔丘:‘父母去世,守孝三年时间也太长了,一年也就可以了罢。’”
“孔丘答:‘你父母去世不到三年便吃精米,穿锦缎衣,你心安乎?’”
“宰我道:‘心安。’”
“孔丘说:‘你心安就去做吧,君子居丧期间,吃美味不觉得香甜,听音乐不觉得快乐,住家里不觉得舒适。如今你心安,那便去做好了。’”
“这是《论语》中记述过的,我这番解读,不是曲解罢?”
伏生笑了,微微拱手。
“长安君所言,正是其中真义。”
嬴成蟜满意点头。
“很好。
“逝去的父母会想要看到自己的孩子过三年苦日子,不能吃精米,不能吃绸缎乎?不会。”
“他们在子女三岁前,经历了最辛苦的三年也没有放弃子女,不是为了死后让子女受三年苦的。”
“让子女受三年苦的,是儒家,是孔丘,是上位者,是贵族!”
君王对待臣属要有礼仪,而臣属要回报君王以绝对的忠诚。
这些条条框框的礼仪,变成了束缚百姓的樊笼,自小便让百姓学习怎么更好的被统治。
当然,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些礼仪维护了社会稳定。而作为人类生活主体的社会稳定,则让大多数百姓性命得到保障,这道樊笼不只有束缚作用,还有保护。
“长安君此言,恕我…”
伏生脸色铁青地拒绝,嬴成蟜不等其说完,道:
“今日若在此的不是你伏生,而是淳于越,我不会来。本君以为,你会答应本君的要求。”
端起水温略微有些凉,刚端上来时热气腾腾的热水,嬴成蟜洇了一口。
“吴实,唐秉…这些人都是你的老朋友了,他们治理的城池发展速度远比南阳要快,你可知道这是为什么。”
伏生沉默着,不答。
“看来是知道了。”
嬴成蟜双手交叉,下巴压在手上。
“要百姓入大秦学堂读书,按照年龄分别教导本君能理解。”
“要百姓侍奉父母,树立德高望重者为榜样,本君也能理解。”
“本君不理解的是,父母故,守孝三年,三年内不许做其他事,这是何道理?”
伏生微低首。
“此为《论语》中孔子之言,于…”
嬴成蟜用力敲击了一下桌案,以沉闷响声打断了伏生言语。
“本君知道出处,不需你说。”
“本君现在要你解释给本君听,这是何道理。”
伏生紧随其后言道:
“儿女出生后,三年才能脱离父母的怀抱,这三年是父母最辛苦,最艰难的时刻。”
“是以,父母去世后,儿女要守孝三年,以报答父母养育之恩。”
“为父母守孝三年,周朝都是如此做之。”
停顿片刻,见长安君依旧在望着自己,伏生又道:
“百姓越看重孝道,越能知道礼义廉耻,天下重礼,方能太平,成就盛世。”
嬴成蟜击掌微笑。
“彩。”
“你终于说了实话,虽然仅是半句,倒也难能可贵了。”
“这太平不是你伏生的太平,更不是百姓的太平,是上位者的太平。”
“这盛世也不是你伏生的盛世,不是百姓的盛世,而是贵族的盛世。”
端上来的是茶杯中,装着的是热水而不是茶汤。
若不是伏生心生怠慢,就是县令府最高标准只有热水。而没有那很是浑浊,只有贵族方能享用的茶汤。
做了南阳县令,伏生没有享受到上位者应该享受到的事物。
伏生平视嬴成蟜,反问道:
“长安君不是上位者?不是贵族乎?”
“我自然是上位者,亦是贵族。”
“既然如此,何以要反自身?”
“因为不爽。”
嬴成蟜在伏生不解的眼神中,微笑着道:
“孝顺是一种美德,尊师重道,待人以诚亦是应有之理,这些都是极好的。”
“这些极好的事物应该得到提倡,却不应该成为驭下的工具。这令我觉得很难受,很不舒服,很想造反。”
造反?
伏生大惊,脚步没站稳,后退半步,脸上是惶恐掺杂着迷惑。
从蜡祭时始皇帝的态度,再对人情世故不擅长的伏生也看的出来,秦二世或许不是太子嬴扶苏,而是眼前的长安君。
且蜡祭过后,“一子立二王”,“长安君让王位予陛下”的传言也在臣属间展开,说的有鼻子有眼。
闻听的伏生初听虽不信,但见始皇帝没有阻止迹象,且各个老臣口诉过去往事一致,几乎没有偏差后,也是将信将疑。
为何这样一位出生王室,有望登临王位,甚至让出了王位的天下最贵者,会生出这样逆反的想法——我反我自己?
这样的想法,只应该是出身卑微,读书,勘破了儒家本质的大儒才会生出的想法——譬如伏生本人。
没有经历过苦难,便无法理解苦难。
嬴成蟜从座位上站起,绕着仅是用一块劣木打造的桌案走下。
“父母爱子女,这份爱是不掺杂功利,不追求回报的爱。但儒家却非要将这份爱定性,定出父母故,不守孝三年便是不孝的礼仪。”
这不是儒家定的,这是周朝定的…伏生在心中言说。
话虽没有说出口,脸上却有些许异样,嬴成蟜一眼见之。
“孔丘弟子宰我问孔丘:‘父母去世,守孝三年时间也太长了,一年也就可以了罢。’”
“孔丘答:‘你父母去世不到三年便吃精米,穿锦缎衣,你心安乎?’”
“宰我道:‘心安。’”
“孔丘说:‘你心安就去做吧,君子居丧期间,吃美味不觉得香甜,听音乐不觉得快乐,住家里不觉得舒适。如今你心安,那便去做好了。’”
“这是《论语》中记述过的,我这番解读,不是曲解罢?”
伏生笑了,微微拱手。
“长安君所言,正是其中真义。”
嬴成蟜满意点头。
“很好。
“逝去的父母会想要看到自己的孩子过三年苦日子,不能吃精米,不能吃绸缎乎?不会。”
“他们在子女三岁前,经历了最辛苦的三年也没有放弃子女,不是为了死后让子女受三年苦的。”
“让子女受三年苦的,是儒家,是孔丘,是上位者,是贵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