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要我收手?(3/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逼着伍子胥自杀,还挖去伍子胥眼睛呢?  

“晋献公诡诸即位后用士蒍之计,尽灭曲沃桓叔、曲沃庄伯子孙,巩固君位。奉行尊王政策,提高声望。攻灭骊戎、耿国、霍国、魏国,击败狄戎。复采纳荀息假道伐虢之计,消灭强敌虞国、虢国,其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  

“其功其绩如此突出,那个时候,谁能说晋献公不是一个开疆辟土的霸主呢?谁能想到这样的君王会在老迈之际宠幸骊姬,为一个女人言语就后逼死贤德的太子申生呢?人在壮年的时候,和年老的时候,其实就不是一个人了,陛下也会老。”  

嬴成蟜沉默不语。  

按照原本历史,始皇帝在一统六国,北逐匈奴,南征百越后。  

暮年追求长生不死,不再自称朕,而是改称真人。  

派徐福出东海访仙,炼丹的方士成为其座上宾,其行为与壮年之时相差极大。  

蔡泽所说不能说是一模一样,但确实八九不离十。  

嬴成蟜打量着坐在其面前的蔡泽,整个人都认真起来。  

他不认为有他在,始皇帝还会走老路。但如果没有他,蔡泽说的就是对的。  

他有远见性是靠着历史书,而蔡泽的远见性全凭自身推断。  

“他人言先生善于在乱世之中保全自身,成蟜领受世语,对先生误解颇深。若早与先生有过言论,二十年前定不让祖父放先生挂印辞官。”  

蔡泽心中不以为意,二十年前你才五六岁,还是个稚童,泽与你说你能听的懂?  

嘴上却道:“长安君缪赞了,泽不过是胆小罢了。长安君既如此言语,当是知晓该如何行事…”  

“不。”嬴成蟜断然道:“皇兄不会如先生所言,先生不知。皇兄曾在咸阳殿上宣说‘功臣若不能全身而退,嬴政何颜立于天下’。”  

嬴成蟜不能说他会把控始皇帝,不让始皇帝走歪路,那样蔡泽肯定会认为他在吹牛逼。  

他只能用始皇帝曾经说过的话来反驳蔡泽,这还有些可信度。  

嬴成蟜不希望蔡泽对始皇帝有误解,他要让这个有极高远见性,善于乱世中保全自身的纲成君入世。  

要达成他的理想世界,人才越多就越容易功成,他也越清闲。  

遍天下找门客的嬴成蟜没想到自己竟然犯了灯下黑的错误,拉拢六国名臣名将,把大本营秦国忘了。  

蔡泽内心幽幽一叹。  

这话我怎不知?但陛下说过的话听过就算,不可认真,天下何人不食言?  

此子敢直呼陛下名姓,还很是自然。看来其与陛下关系确是匪浅。  

但,这就是你取死之道啊。  

罢了,就看在此子是昭襄先王所立之王的份上,多与你说几句罢。  

“陛下说过此话?泽倒是第一次听闻,那长安君三次死劫算是过去一劫。”  

“哈?三次死劫?”嬴成蟜失笑,道:“请先生与我言说剩余两劫。”  

“敢问长安君,是否有功成身死的觉悟。”  

“没有。”嬴成蟜想都不想立刻摇头,道:“功成不成我不知道,但我肯定不能死。”  

此子也怕死?  

蔡泽眼睛一亮,微微偏头再次确认道:“长安君当真没有?”  

嬴成蟜在蜡祭上,狂言什么“我在一日,秦国无天”,“绝天下贵族”,“与这个天下谈谈”。  

这些言语,让蔡泽内心中将嬴成蟜当做一个为了完成心中理想而悍不畏死的狂人。  

嬴成蟜做的那些事,在大多数人眼中就是在作死,蔡泽没想到嬴成蟜竟然能说出怕死的这种言论。  

“真没有,我做的一切事情前提基准都是我活着,如果要以我死来功成那大可不必!”  

那就好办了!  

蔡泽身子往前凑了凑,觉得说服今日必能嬴成蟜,因为他找到了和嬴成蟜的共通点。  

“我与长安君所思一致,功业当居性命之后。然商鞅,吴起作为臣子,他们所作所为是正确的。孝先公,楚悼王作为他们的君王也都是贤明的,听从了他们的谏言。  

“但这二人建立了功绩却不得好报,在信任他们的君主去世后随之而去,这个结局泽很不认可。  

“如果只有用死才可以树立忠诚的美名,那么微子就不能称为仁人,孔子不能称为圣人,管仲也不能称为伟大人物了。人们要建功立业,难道不期望功成人在吗?  

“自身性命与功业名声都能保全的是上等,名声被人诟辱而自身性命得以保全的是中等,功名可让后世效法而自身性命不能保全的是下等。”  

啪啪啪~  

嬴成蟜连连点头,鼓掌称是。  

在这个社会普遍认知中,名声比性命更重要的时代听到蔡泽这一番言论,很是不易。  

“纲成君所言大善,深得我心也!”  

蔡泽也很有同感,他一直认为自己善于在乱世之中保全自身是好事,但一直被人诟病。  

今日得到了嬴成蟜的认同,虽然他看不出嬴成蟜是真心以为还是嘴上附和,但这都不耽误他的心中有了三分欣喜。  

当下抓住了嬴成蟜“称善”的这个缝隙,趁势说:“商鞅,吴起,他们作为臣子竭尽忠诚建立功绩那是令人仰慕的。闳夭奉事周文王,周公辅左周成王,难道不也是竭尽忠诚极富智慧吗?按君臣的关系而论,商鞅,吴起他们比起闳夭、周公来怎么样呢?”  

闳夭是西周开国功臣,是周文王姬昌的四位挚友之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