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国统司(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太原与崞县的距离不过三百里,行锋一人三骑,不过一日便回到了崞县。  

把情况与众人一说,以赵二为首的众人皆是神色愤然,察特用着越来越熟的汉话道:“抢我们?干他娘!”  

这时,张家的第二批大部队也已经到了,一共四百多户。  

让行锋意外的是,那个本家的张雪回,竟然没有与张诚言一同过去山东,而是来了崞县,反正她的堂哥张真灵张真竺都在这边,也没有什么害怕的。  

麻武候让张真灵张真竺两兄弟,在张氏的族人中,挑选了四十五人,组成了一支六十人的巡检司队伍,其中又分成了两个小队,张真灵和张真竺各领一队。  

他们都是张家人,相互都很熟悉,指挥起来也是顺手。按着方景楠的指令,察特的蒙古骑兵正式从赵二的辎重队出来,加入到麻武候的巡检司中,故此巡检司一共三队,全员81人。  

巡检司的马匹尚好,方景楠在太原买了不少,甲胄与鸟铳少了一些,但他们人人都是孔武有力的壮汉,对付一般卫所兵卒绝对绰绰有余了。  

吴水井这边也差不多,最近从各地的打行里招收了五十多个凶狠的汉子,这些人阵仗上或许还有欠缺,但个人打斗经验比巡检司的张真灵他们还要丰富。  

稍是准备,便即刻起程。  

三日后,震北镖局与巡检司的人马已然赶至太原城外。他们没有进城,让行锋回到城内禀报情况。  

“报告长官,吴水井,麻武候皆等候待命!”  

“行锋,你让他们在城外休整一晚,”得知他们已经到了后,方景楠开始做着安排,“马三,你带着咱们自己的那批货,先走!”  

这次的六百多辆车货里,有二百多辆是四通商行直接买下来的。  

方景楠想了想,觉得稳妥的话,还是把货物分成两个批次运回崞县。反正也就三百里路,耽误不了太多时间。  

“牛有德,你们探哨队随着车队一起过去,我这边有行锋几个就成了。”  

处在太原城内,安全上还是能保障的,牛有德探哨队里的这二十人,个个都是堪比后金马甲的绝对精锐,加上镖局和巡检司,一百六十多人。  

方景楠觉得,范家在山西腹地的太原城附近,不可能还藏有一支武力那么强的队伍。  

不过四通商行乃是方景楠布局中最重要一环,为了拉拢蒲州张氏的力量,之前耗费了多少精力,一切都是为了让商行能顺畅运转。  

如今花费了一万多银,收集起来的这六百车货物,绝对不容有失。  

“嗯,还是得去城外安排一下。”  

沉吟许久,方景楠与众人一同出了太原城。  

朔风萧萧,旌旗招展。  

太原城北门外三里,二百多辆马车组成的队伍排的老远,牛有德的人在四周游骑放哨,震北镖局与巡检司整装待发。  

方景楠把吴水井叫了过来,问道:“我记得,你们以前是吴山口堡的守军,今年后金兵从太原府进入大同时,没有硬闯雁门关,而是从你们吴山口堡打过去的,对不?”  

“是的,大人。”吴水井应道。  

“那个口子连后金大军都能通行,几百人的队伍应该也能过吧?”方景楠问道。  

吴水井道:“能过的,堡子建在一条山道上,并排能通行两人。”  

方景楠嗯了一声,点了点头。  

太原府与大同府之间有一条内长城,而在这两镇相连的漫长边线上,有三处关卡,宁武关、雁门关、偏关,俗称外三关。  

但是,并非是说除了这三个关卡,就不能从其它地方进入大同镇。  

从吴山口堡穿过也能进入大同镇,只是像后金这次上万人的队伍,从这条只能两人并肩而行的小道过去,万一遇到埋伏,会非常危险。  

可惜的是,当时的大明部队,并没有利用好这个机会。  

而这次方景楠便打算让莽字营,从这吴山口堡过来太原府了。  

近三百装备齐整的精锐悍卒,单靠怀仁守备官开出的调令,便想要跨府而行,雁门关的参将是怎么都不可能放行的。  

本来方景楠的计划,是让莽字营在云冈堡等着,然后再随车队进入草原护卫,现在来看,很有必要提前把他们召过来了。  

即时有了莽字营的加入,方景楠相信,除非是总兵官的亲卫家丁,或者是督抚的标兵队,不然,谁想抢走这批货物,都得碎它一嘴牙。  

方景楠想了想,写了一封简信,唤来行锋道:“你再辛苦一趟,回一趟云冈堡,叫铁柱哥带莽字营过来。”  

顿了顿,方景楠咬牙道:“我到要看看,介休范氏究竟有什么本事,可以抢老子的货。入他娘的卖国贼!”  

方景楠是真的有些生气了,他娘的卖国不算,自己想低调地做点买卖,赚些银子,以便可以广积粮。他们到好,非要来打压自己。  

真真是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我招谁惹谁了,真是的。  

方景楠碎碎地念道着,一边朝牛有德等人招手道:“去吧,一路小心!”  

“誓保车队平安!”众人齐声大喝。  

一支二百辆马车的车队,有着一百六十多个精锐护卫,也确实算是高配了。  

送别车队后,方景楠返回了太原城。  

四通商行在太原城的铺子门脸不大,里面却是拆除了好几十间民宅打通的后院。  

有一些不错的屋舍也没有拆,打成了通铺以及一间间独屋,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