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四一章 浪费时间(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太阳下山时,晋军上千人被压缩在了一条并不宽敞的沟壑之内,面对八路军的冲击,晋军殿后部队的秩序渐渐被瓦解,到最后能组织起来的晋绥军竟然只有八百多人。  

但到了最后一步——围歼的时候,沐阳却下令部队停止进攻。  

“暂停进攻,消化战果。”  

来不及亲自清点缴获,沐阳带着警卫排找到一营,确认科研同志们的安全。  

覃勋向他打报告,说张方他们带着人就上了前线,不过沐阳并不在意,人还是安全的就好。  

哪怕是知识分子,也首先是战士,其次才是科学家,必须有一定的军事素养。否则哪天日军围攻根据地各主力部队分身乏术之时,他们就得靠自己了。  

张方把武器测试报告交到沐阳手上,如无意外,这应该是临别时最后一份工作报告。  

为了给自己造火箭筒和枪榴弹,沐阳已经耗了他们太多时间。  

“这?真能打那么远?”沐阳看到这些超口径榴弹射程喜人,眼中精光大放。  

“能,这是实验数据,怎能有假?”  

“那太好了!帮我制定一套标准,我要自建军工厂,今年冬天就生产这些武器。”沐阳抚掌大笑,周围的工人同志见自己的工作得到认可,也一齐鼓掌,非常高兴。  

网址://.qizi  

“这用掷弹筒射击的‘长弹’还好,能打100200米,可这‘手杆炮’仅能飞30米,会不会有些不足?如何能保证战士们的安全?”  

“不会。”  

沐阳并不同意这个说法。  

德军拿着铁拳火箭筒打苏军坦克时,射程也就三十米左右。尽管如此,铁拳依然是苏军坦克手的噩梦,城市作战时一半以上的坦克都是被反坦克手炸毁的。  

反坦克手伤亡率居高不下,但这伤亡率会比夹着炸药包上去炸坦克的八路军战士低么?  

爆破筒和炸药包都有十几斤重,哪个大力士能丢出30米远?这可不是标枪,一般青壮年扔个800克重的标枪也就扔个30米。  

这30米的距离,就是生死线!以后若是遇上日军的战车和装甲车,战士们就多了一种相对安全的武器来对付之。  

敌军战车用大炮对付更为有效,可更多时候炮弹并不充裕。  

特别是城镇作战,炮兵往往施展不开手脚。  

“这手杆炮,干脆叫‘抛弹’,我给你们调一些钢材,这是我们25团的订单…下月末我需要100杆,不知道你们能否完成这个指标?”  

“100枚抛弹,自然是没问题,届时你派人来灵丘取就是。”  

张方先看了眼张珍,见他没问题,也点了点头。  

五台县的硫磺矿、冀中人民的硝加上炭,黑火药还算充足。  

tnt没法获取,所以硝化棉依然是炮弹和子弹装药的主要成分,尽管火棉作为炮弹装药时保质期不稳定,但产出来后就尽快使用即可。  

就是钢材有些难以获取,不过日本人最近在雁北大修铁路,或许可以从这一块入手。  

正好为百团大战做准备,积攒破袭战的战斗经验。  

“就这么定了,你们不必久留,尽快启程去灵丘,此间就交给我们就好。”  

沐阳见他们物资已经清点得差不多了,调来骑兵连为他们送行。  

“还需要再道别一次?”张方和张珍带着一应技术工人,这次就没有欢送晚会了,因为之前就已经办过一次。  

“呵呵,不必了!山高水长,我们很快就会再见的。”  

沐阳摇了摇头。  

终于送走了军工部的同志后,沐阳再也没了后顾之忧,盯上了被包围的晋绥军。  

晋军以一个团的兵力入侵晋察冀军区,这是非常严重的政治事件,若是处理不好,很容易引起两党关系彻底破裂,打乱中央首长的计划。  

现在离历史上那震惊全国的皖南事变还有至少一年时间,两党还未彻底撕破脸皮,八路军指挥员的帽子上还带着青天白日徽,他不知道该如何处理。  

而且对面那个白志沂,是晋绥军骑一军军长的儿子,沐阳不能无端端就给八路军树立敌人,得请示上级。  

“给师长发报了吗?军分区如何回复?”  

“还没作出回复,但已收到了我们的信息。”曹亚一直戴着耳机,期望能第一时间收到军分区的呼叫。  

在沐阳等待的时候,赵守诚满脸严肃地走进指挥部,手里拿着一沓黄纸。  

“查得怎样了?”  

“灵丘县内有八百多户被劫,损失粮食至少有三万斤,还有三十多人失踪,至今仍不知尸首何在。”  

此言一出,沐阳似乎能听见干部们咬牙切齿的声音。  

“妥善处理之,把报告给孙庆东同志,让他去调集物资,补偿这些百姓,失踪罹难者按烈士规格给予补贴。”  

“行。”  

“那被抢的粮食呢?这些晋绥军总不能三天就吃完了吧?”  

“多数被晋军糟蹋了,路上经常能见到散落的小米和荞粉,最后只缴获回八千斤。”说起这个就来气,赵守诚一连喝了三杯水,才把愤怒浇灭。  

“…”沐阳没有任何办法,这完全是无妄之灾。  

又等了一会,天都黑了,军分区终于回复了他们。  

“怎样?”  

赵守诚猛地扑上去抢过电报,希望能看到他所期望的字眼。  

可惜没有,军分区上报给军区,在知道沐阳已经把来敌打了一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