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一章 税收(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不妥,怎滴个不妥法?我看其他军队已经在用这一套方法了,而且募集到的物资可比你们慢吞吞弄到的东西多得多了。”  

“说不定,我让战士们去来个‘抗日救国捐’,就能一次募集一年的军费呢。”  

邓政委似乎在幻想着什么。  

划重点,让战士们去。  

宜兴乡长内心一颤,再看看窗口之处已经渐渐西下的太阳,心里只觉得有些恐怖。  

又回头看了看自己的同僚——其他的几个镇长、乡长。只见他们全都在座位上面一动不动,宛如一尊佛一样闭目养神。  

我t  

这群损友,怪不得要我出来发话,是想让我做替死鬼。  

他们肯定是觉得我是做矿产生意的,比较富有,想让八路军长官将我的家财全部没收!  

宜兴乡长的拳头微微握紧,再次看向邓政委的时候却是一脸和气。  

“这个,军爷…”  

“叫同志就好。”  

“是是是,军爷同志!”  

“…说。”  

“我愿意交出我宜兴乡八成的田赋,您看如何?”  

“嗯??”  

邓政委一脸惊讶地看着宜兴乡长。  

小伙子挺上道啊。  

没错,邓政委看着这群年纪虽然比较大的乡坤地主,其实没把他们当成前辈。  

读万卷书不如走万里路,他一个见多识广的八路军高级指战员,什么事情没见过,根本没把他们的年龄放在眼里。  

他没想到的是,这个宜兴乡长竟然直接命中主题。  

邓政委苦口婆心地循循善诱他们,就是为了让他们达成上交田赋的共识。  

在这群无良地主心里,哪有什么政府,所谓从平民身上收缴的“田赋”,全部都已经进了他们自己的口袋。  

但田赋自古以来都是华夏历代王朝最大头的税收收入,整个国库都是看“税收”这个大佬的心情。  

通过烧杀抢掠得来的钱财终究不是长远之计。而且邓政委预计,课罚汉奸、让地主募捐这在一支队的财政收入里面只占很小一部分。  

田赋肯定是大头中的大头,很可能会占到九成以上。  

至于为什么老百姓在知道刮民党政权已经崩溃了的前提下还会继续上交田赋…  

没办法,中华上下数千年,农民早已习惯给统治阶级上交各种各样的“赋税”,这早已印刻在他们骨子里面。他们不会去管这些钱粮到了君王、统治者口袋里面之后,会不会从中拿出一些来回馈他们。  

从古至今,除了十二年后建立的新中国,再也没有任何一个政权能够如此有效的利用国家税收来造福人民。  

邓政委摸了摸自己的下巴,装作一副疑惑的样子。  

“田赋?之前的政府都已经没了,你们还有收取田赋?那今年下半年的田赋哪去了?难道都在你们的家中?”  

似乎是想通了什么,邓政委一脸惊奇地看着他们。  

那边刚刚还在闭目养神的几个镇长乡长立刻就坐不住了,纷纷瞪着宜兴乡长。  

Md,你是猪吗。  

哪壶不开提哪壶。  

非得提这事,这不是让我们难做吗。  

宜兴乡长无所畏惧,斜眼看了他们几眼,他现在只想保住自己的家产。  

他可是收到了风声(其实是邓政委散布的),这支八路军以前就是到处打土豪的,现在只是收了收性子,谁知道他们会不会重操旧业…不对,他们一直都在做这种事情。  

宜兴乡长很是笃定。  

广灵和灵丘两个大县,人口十几万,去掉小孩子和高龄老人,那就算10万人整。这10万人一个人就算只交一亩地一年的收入,那也能随随便便有上百万斤的粮食,足够一支队八千八路军战士顿顿饱地吃小半年了。  

一个战士一天吃1.52斤粗米饭和白面精粮,一年也不过600余斤,一支队8000余战士不是民兵,因此没有固定的粮食产出,一年就要吃掉差不多500万斤的粮食。  

有富裕的粮食才会去换成金钱,拿去置换药品、武器物资。  

要知道战士们的作战任务很重,体力消耗比务农差不了多远,需要摄入的营养非常多,因此才需要从地主手里收缴“田赋权”。  

或者说,田赋权从来都不是地主和土豪的权力,他们从来没有将田赋收入腰包的权力,他们从来都是中间人,负责收田赋,然后上交政府。  

只不过当刮民党政权因为日寇入侵而崩溃之后,当地地主和土豪就把“中饱私囊”演变成了“明目张胆”。  

要是一直这样下去,那他们所在的地方岂不是就变成一个个小王国了?  

“是的是的,军爷同志,我宜兴乡今天乃是丰年,全乡有1530户人家,共8300人,下半年的田赋是100万斤的各类粗粮和20万斤精粮。”  

“嘿嘿嘿,军爷同志您给我的佃户们留一些粮食就好,这里面的八成粮食我都会送到贵军门口的。”  

宜兴乡长现在的状态活生生像是当时日本人来的时候一样。  

只不过当时他是跟汉奸打交道,可以贿赂。但跟这群叫做八路军的军队打交道,贿赂似乎行不通。  

“100万斤?”  

邓政委一副眼珠子都快要瞪出来的样子,直溜溜地盯着宜兴乡长。  

“你再说一次?多少粮食?”  

邓政委并不好看的面庞立刻笑出了褶子,整个人看起来非常显老。  

“没错,就是一百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