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三章 欧洲(5/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简陋的宫殿、市场和宗教场所。  

郑和向他们介绍了大明,而他们也向郑和展示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独特文化。  

但离开东非继续南下以后,文明的痕迹就逐渐消失了。  

在印度洋与大西洋的交汇之处,郑和终于见到了姜星火口中的那个海角――好望角。  

当然了,这里其实是姜星火的地理知识不那么精深,郑和见到的其实是非洲大陆最南端的厄加勒斯角,也就是“针角”。  

不过这些都不重要了.  

郑和舰队要面临的困难非常大,这里是来自印度洋的暖洋流和来自南极的冷洋流的汇合处,强劲的西风急流掀起的惊涛骇浪不断,狂风巨浪常年肆虐于此。  

甚至,还有最恐怖的“杀人浪”!  

这种海浪前部犹如悬崖峭壁,后部则像缓缓的山坡,波高一般有1520米,在冬季频繁出现,而在这里,“杀人浪”还不时加上极地风引起的“旋转浪”,当这两种海浪叠加在一起时整个海面如同开锅似的翻滚,形成了世界上最危险的航海地段之一。  

郑和舰队作为如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远洋舰队,可谓是纵横天下无敌手,唯一能称得上“敌人”一词的,就是大自然。  

当舰队缓缓驶入这片海域时,天空突然变得阴沉起来,密布的乌云仿佛要将整个海面吞噬。  

随后,狂风呼啸着卷起层层巨浪,狠狠地拍打在舰队的船身上,即便是一千五百料乃至两千料的宝船,从吨位上看已经相当于后世的护卫舰或轻型驱逐舰,但在这种恐怖的自然伟力面前,依旧渺小的仿佛一片飘在海上的落叶。….  

大明舰队的船只虽然坚固,但在这样的风暴面前,也不得不摇摇晃晃,艰难前行。  

船上的水手们紧紧抓住手中的绳索,努力保持身体的平衡。  

很多人的眼中都透露出了对未知的恐惧,这是他们从未遭遇过的恐怖海况。  

郑和凝视着前方汹涌的海面,开始下令调整航向,尽可能地远离陆地附近的沿岸流。  

目视可见的陆地看起来让人很有安全感,不会迷失航向,但在这种复杂情况下,远离沿岸流才是最正确的抉择。  

随着郑和的命令,舰队开始缓缓调整航向,他们试图绕开风暴的中心,但狂风和巨浪似乎并不打算放过他们。  

每一次船身的摇晃,都实在是让人心惊胆战。  

在风暴中,有的吨位较小的船只被巨浪打翻,有的船帆被狂风摧垮,还有很多人因为来回颠簸而受伤,摔个鼻青脸肿都是好的,甚至还有内出血救不回来的.但经过漫长的煎熬,郑和舰队终于驶离了风暴。  

当重新看到晴朗的天空和平静的海面时,所有人都忍不住欢呼起来。  

接下来的旅途就顺利得多了,郑和舰队很快抵达了西班牙卡斯蒂利亚王国。  

卡斯蒂利亚王国在这个时代,基本等同于西班牙,该王国得名于的创建者卡斯蒂利亚,一百八十年前卡斯蒂利亚统一了莱昂地区,然后又相继攻下科尔多瓦、穆尔西亚和塞维利亚,将南部疆界推进至大西洋沿岸,其子阿方索十世编成了著名的《卡斯蒂利亚宪章》,所以这时欧洲各国普遍把卡斯蒂利亚宫廷和西班牙视为一体。  

此时的西班牙卡斯蒂利亚王国的国王是亨利三世,也就是派克拉维约出使帖木儿汗国的那位。  

事实上,哪怕经过非洲南端时有所损失,但郑和舰队的规模之大、船只之巨、人员之众、装备之精,都堪称世界之最。  

当地的民众被这支庞大的舰队所震撼,他们纷纷涌上街头,争相观看这难得一见的盛景。  

宝船如同一座移动的城堡,甲板上旗帜飘扬,船舱内货物堆积如山,各色人等穿梭其间,忙碌而有序,郑和下令打开舱门,展示来自东方的奇珍异宝,丝绸、瓷器、茶叶、香料、棉纺织品.这些在西方极为罕见的物品,让卡斯蒂利亚的贵族和商人们眼前一亮。  

很快,郑和便与卡斯蒂利亚的国王亨利三世进行了会面,他们互相赠送礼物,表达了对彼此的尊重。  

而亨利三世对郑和的来访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并同意与大明建立长期的贸易关系。  

来自遥远东方的无敌舰队抵达的消息,很快就从西班牙传到了欧洲的各个角落。  

此时的欧洲其实还处于相当混乱的状态。  

西班牙南边的葡萄牙国王若昂一世,这时候正忙于跟北非的摩尔人进行贸易竞争,他的儿子亨利王子率领的舰队,时不时就在地中海南部打劫摩尔人.哦对了,这个亨利王子,也可以说是开启了西方大航海时代的人,不过在这个时空,他显然没这个机遇了。….  

而西班牙北边的英国和法国,正处于著名的“英法百年战争”的二十年休战期,双方国内都处于疲敝不堪实在是打不下去了的状态,而再过七年,等英国人回满血,英法两国就要重新开战了。  

历史线没有变动的话,英王亨利五世会在阿金库尔战役中以弱胜强,斩杀了超过一半以上的法国贵族,让很多法国家族就此绝嗣,并强迫法国签订《特鲁瓦条约》。  

而再往东北方向去,在中欧的德意志地区,虽然不处于大规模战争的状态,但也不太平,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权力还不如汉献帝,各地的诸侯和自由城市的分离倾向十分明显。  

视线继续向东,中欧靠近东欧的波西米亚地区,一个名叫“胡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