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六章 阅舰(2/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香水、白酒、玻璃、棉纺织品等方面,也同样具有压倒性的优势。  

在世界贸易中的绝对优势,这就意味着目前世界各国对于大明的需求,远大于大明对于世界各国的需求,大明就可以凭借着这种优势成为世界贸易体系的主导者。….  

而从世界贸易中源源不断地攫取利润形成良性循环,不仅意味着大明制造业产业规模的持续增长,还意味着大明能调拨出更多的军费给海军造舰和航线维护以及港口建设,这种军事力量上的优势也会正向反馈给贸易。  

而有了优势贸易地位以及强大的航线控制能力这两项必备条件以后,大明就可以在贸易中强制要求各国加入大明主导的货币体系,用白银宝钞来进行结算,这样再随着金融体系的发展,大明就能不断地通过以“武力保障贸易优势”为基础的主导权,来用货币体系对世界各国实现无形的控制与危机转嫁。  

这种货币体系对世界的控制,从时间上来看,是非常漫长的。  

通常来讲,一个世界性帝国,最先崩塌的往往是“贸易优势”这一环,因为技术领先不是永久的,而既得利益者也往往会进行产业转移用以降低成本,并投入到金融产业来赚更容易赚的快钱,这样在技术和制造两方面都会让“贸易优势”渐渐丧失.而随着贸易优势的丧失,后发国家也会重复这个世界性帝国的崛起之路,利用贸易获得的财富来武装军队进行造舰竞赛,这样在一到两场大战之后,往往“武力保障”也会变得不那么可靠起来,失去了这两者之后,货币体系才会崩塌并易主。  

而这个时间,往往是以百年为单位计算的,一二百年轻而易举,维持的好了就是三四百年,甚至五六百年都不是不可能。  

不过这两个方面的事情目前还只是姜星火对于世界局势的长远规划,如果真的实践起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至少眼下就有几件事情急需搞定。  

“满者伯夷帝国那边还老实吗?这次回来的路上,有没有在新港以南遇到它们的舰队?”  

郑和未作犹豫答道:“这次回来的路上,我们时刻提防着满者伯夷帝国,毕竟这是南洋唯一能称得上帝国的存在,如果没有我们大明,那说它是南洋霸主都不为过.舰队在新港补给了一次,当时彻底离开海峡以后,远处海平线上突然涌现出了一支庞大的舰队,说是桅杆如林,帆布如云,也不为过,就是满者伯夷帝国的战船,当时我们都做好战斗准备了,我们的船更大还有火炮,打起来一定是我们赢,但最后没打起来。”  

“他们什么态度?”  

“派出了一艘小船,上面载着几名使者,前来跟我们进行交涉,这些使者是满者伯夷帝国皇帝维卡拉玛瓦哈纳派来的,态度还很恭敬,向我表达了他们皇帝的敬意,并表示愿意与大明保持友好关系。”  

“奇怪。”姜星火微微蹙眉。  

郑和归国后在福建又滞留了很久,因为只有福建的船厂有大规模修理和维护宝船的能力,这些一千五百料和两千料的庞然大物远洋了这么久一直到南天竺才回来,船体下面早就是各种藻、螺和各种平时航行看不到的损伤了,必须要在船台内架起来清理干净,然后好好保养。….  

所以郑和并没有来得及跟姜星火自己诉说这次下西洋的经历,只是写信沟通了两次,如今问起来,姜星火却觉得满者伯夷帝国的态度很奇怪。  

因为满者伯夷帝国是南洋的霸主,这个国家就是从一个小国,通过对周围国家的战争来进行蚕食和扩张的,而且满者伯夷帝国早就在洪武三十年就在实际上灭亡了主要的对手三佛齐王国,如今的三佛齐王国不过是徒有其名实则各地诸侯各自为政罢了。  

新港宣抚使施进卿继承了梁道明的国王,他的政令也出不了新港,而新港现在失去了陈祖义的海盗舰队,能在南洋立足,能抵御满者伯夷帝国的入侵,靠的就是大明。  

也就是说,大明其实是阻碍满者伯夷帝国扩张的最大障碍。  

那么满者伯夷帝国为什么要向大明低头?  

“是不是想要我们放松警惕?”  

“还真不是。”  

郑和诚实道:“后来我们仔细调查了,满者伯夷帝国现在是内忧外患,不仅内部出乱子了,而且外部也有敌人,现在根本无暇西顾。”  

“仔细说说看。”  

“外部就是东爪哇王国在崛起,满者伯夷帝国统治了以爪哇岛为核心的广大群岛地区,以前甚至击败了蒙古人的跨海远征,但帝国建立日久,奢靡之风盛行,武备已经不再如从前那般了,而东爪哇人更比他们更野蛮也更善战,已经击败了数次满者伯夷帝国派来平叛的军队,招募了很多其他部族,通过招降纳叛,军队规模反而越打越大了。”  

姜星火点点头倒也不意外,所有老大帝国到了末期都这个德行,无非就是女真故事罢了。  

“满者伯夷帝国的内忧呢?”  

“这得从头说。”郑和无奈道。  

“不急,一边看阅舰演习一边说。”  

姜星火示意郑和看长江江面,在两人对话的时候,阅舰式已经开始了,现在兜了一圈排列好阵型后,开始了演习。  

各艘不同型号的战船依次根据自身的定位和功能进行展示,有的战船搭载着中小口径火炮,炮口昂首向天,仿佛随时准备向敌人发射致命的一击;有的战船则载着精锐的跳荡队,他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