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章 撤军(4/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么久,现在苏醒过来已算是万幸,至于腰酸痛,应该是因为肝肾负担太大需要慢慢恢复的缘故吧。  

想到这里,他问道:“曹国公可有什么交代?”  

“有!”  

曹阿大说道:“曹国公让我把这封信亲手交给您。”  

说完,他取出一封书信,双手恭敬地递给了张辅。  

虽说宰相门前七品官,但他跟别人摆谱还行,跟这位未来注定会成为国公的新城侯摆谱可就是不识抬举了,更何况,多亏了新城侯的果断救援,不然事态会演变成什么样子,谁都说不好。  

毕竟,安南人虽然说是为了保护安全,可毕竟往新宫外面派兵了,谁知道会不会这些兵下一瞬会不会攻进来呢?性命掌握在别人手里,终归是不安全的。  

张辅接过信,展开看了起来。  

从字迹上来看,是李景隆口述的,内容倒是很重要。  

“这件事暂且保密,切记勿要让旁人知晓。”  

看到这封信的内容,张辅基本对李景隆的谈判思路和底线了解清楚了。  

但张辅还是有点紧张。  

虽然是少年天才、将门虎子,如今也经历了不少历练,可谈判还真是头一遭。  

怎么能让自己上呢?自己只是一个武官啊,而且自幼就跟随父亲在军队生活,对外交这些东西毫无经验,更别提谈判了。  

不过张辅还是镇定了下来,现在优势很大,哪怕他不懂什么谈判技巧,占不到口舌之利,只要拿出居高临下的态度来,也很容易就能取得他想要的。  

毕竟有一句话叫做“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毕竟有一句话叫做“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回去禀报国公,请国公放心,末将绝不敢泄露分毫,请国公安心养病。”  

张辅深吸一口气,平静下来,恭敬回答道。  

虽然张辅年级不大,但他可不像那些初生牛犊般的少年,他经历过数次战争,见识过残酷,深知自己肩膀上扛着责任,也懂得了一些政治规则,更加明白一个道理——那便是人的权势,来自于底牌,与年龄无关。  

如果你的底牌不够,哪怕年长之人,也应该小心翼翼,因为伱的每一步走错,就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而底牌充足,随手就能甩出来王炸的人,不怕失误。  

张辅很明智地选择了隐藏自己的情绪,同样的,他相信李景隆对于他的回答,应该也很满意。  

所谓的“绝不敢泄露分毫”,既是这封信的内容,也是之前李景隆突发疾病的原因。  

毕竟李景隆这次回国,既然是重回巅峰,那么肯定是要大用的。  

所以,张辅没必要得罪李景隆,更不会拿这件丑闻去大肆宣扬。  

这就是聪明人的世界。  

聪明人永远懂得该如何选择,并且不断地变通,用来获取对于自己来说的利益最大化。  

“谢新城侯,属下先告辞了!”  

曹阿大抱拳,然后翻身上马,飞速疾驰而去。  

等曹阿大走了后,张辅望向旧宫方向,眉宇间浮现出些许忧色。  

“新城侯,我们现在怎么办?”旁边云阳伯陈旭开口询问道。  

张辅没有立刻回答他,而是陷入沉默。  

过了片刻,他突然开口说道:“吩咐下去,不要靠近旧宫。”  

“嗯?”  

众人疑惑地看着张辅,有些摸不透新城侯的心思。  

新城侯是一员虎将,按照往日,他肯定会趁胜追击,扩大战果,直接攻破旧宫,彻底占据升龙城。  

可现在他居然叫大军不要靠近旧宫,这未免显得有些反常。  

张辅没有多言,他站在原地,仰望着清晨的太阳,喃喃自语道:“希望我的判断没有错”  

张辅的判断果然没有错,很快,他就接到了旧宫那边安南人的传讯。  

安南的使者,正是白发苍苍的王汝舟。  

作为安南国丞相,王汝舟还是有点牌面的,毕竟他当初帮助了明军很多,而且在安南国的国内,有很大的影响力,因此明军并未为难他,而是护送他来见张辅。  

“我家殿下想见见新城侯。”  

“一个人?”  

“是。”  

张辅也不是怂人,他带着骑兵很快来到了旧宫前,而这时候正巧看到旧宫宫门大开,陈天平策马出宫。  

双方单骑对向而行。  

陈天平来到张辅面前,遥遥抱拳。  

“新城侯!”  

“小王想问,大明的军队,可是不远万里,为了正义而来安南的吗?”  

“自然如此,胡氏父子篡国无道,大明护送殿下归国继位,乃是吊民伐罪,以诛不臣。”  

张辅镇定自若,淡然道:“正道汤汤,义者无不胜之理。”  

“既然如此,既然小王是大明皇帝陛下亲自册封的安南国国王,那么今日新城侯率军进城要讨伐小王吗?”  

陈天平此时紧张极了,他很清楚,明军既然轻松夺城,那么如果张辅真的觉得安南需要换一个国王,这时候也就随手换了。  

因为明军行动的动机,是非常充分的,主帅在城里除了意外,怀疑到安南人头上,非常正常,出兵攻城也正常,至于攻城以后,会不会在乱军中死一个安南国王,还不是张辅一句话的事情?光凭他这点禁卫军,是不可能抵挡得住的。  

而陈天平有什么能拿来跟张辅谈条件的事情?之前的撤军条件吗?在陈天平看来,现在自己已经是人家刀俎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