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章 撤军(3/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月亮一开始隐藏在乌云中,黑漆漆的夜空中,繁星闪耀,过了许久,月亮才慢慢探出了头。  

随着乌云飘走,一轮弯月终于名正言顺地高悬在天穹上,散发出皎洁柔美的光辉,银光倾泻,洒落人间。  

升龙城内的官道上,近千安南国的禁卫骑兵正在快速行动。  

骑兵们每人都携带着一杆长枪,腰挎横刀,一个个都神态严肃,浑身散发着凛冽的煞气,就像一柄柄锋芒毕露的宝剑。  

骑兵们穿梭在官道上,不断地策马狂奔,发出一阵阵闷雷般的呼喝声,他们就像一道黑色的风暴席卷了官道。  

这支骑兵队伍,已经是陈天平能调集最亲信、最可靠的武装力量了。  

陈天平虽然登基的时间没多久,但他这一支废帝血脉,也曾暗中积蓄了一些力量,陈天平回到安南后,就将一部分力量公开化,并且招募新兵,成为了他禁卫军的核心,这支部队,就是由他的亲信率领。  

他们已经赶到了升龙城的鼓楼。  

“城外都是明军,而且还布置了很厉害的火器,王上让我们务必小心谨慎,不要轻举妄动。”领头的将军沉声说道。  

“明白!”  

众将校连忙答应。  

就在此时,副将却说道:“卑职建议还是挖地道用大缸探听一下,明军惯用地道配合火药炸城,不得不防.左右咱们也不能出城对抗明军,只是负责在各门之间机动而已,不妨派骑卒去命令各城门探听一下。”  

将军听了以后微微皱眉,但是很快便舒展了开来。  

他点了点头:“好吧!”  

随后他点了几人,这几人拱手施礼,旋即翻身上马,冲向了升龙府的西门传讯。  

与此同时,升龙府的西门的城头上,一颗火球突然腾空而起,照亮了夜幕中的城墙。  

“啊——”  

“救命啊!”  

“不好啦,明军开火了!”  

“快逃!快逃!”  

火光乍现的那一刻,城墙上的安南军纷纷惊惶失措地四处逃窜,宛若一只只无头苍蝇。  

令人绷不住的是,这其实是安南远征军接收国内送来新研发的照明弹而言。  

这种照明弹是一种类似烟花的装置,它能喷吐出橘黄色的焰火,持续时间虽然不算很很久,但是可以用来给夜战的战场进行照明。  

然而却没想到,吓唬敌军,同样效果显著。  

升龙府城门前发生的事情,自然瞒不过安南禁卫军,他们马上便得知了这个消息。…  

升龙府城门前发生的事情,自然瞒不过安南禁卫军,他们马上便得知了这个消息。  

领头的将军没有任何犹豫,立即下令全军出发,马上溜回旧宫保卫国王。  

谁都不傻,谁跟明军硬碰硬啊,那不是拿自己的脖颈子往刀锋上撞。  

升龙府西城门,城墙上的守军见到明军开始前进,顿时慌乱成一团。  

看到这乱糟糟的场景,守城将领的心中顿时凉透了,升龙城守不住了!  

轰隆隆!  

忽然,从下面传来了一阵声响,紧接着,升龙府西面城门放了下来。  

“不好了!有人把城门放下来了!敌军打进来了!”有士兵跑到城墙上,向守城将领汇报。  

升龙府守城的士卒见到城门被人放下来,吓得魂儿都差点丢掉了,纷纷转身逃跑,任谁也拦不住。  

片刻工夫,在亲明派军官的帮助下,明军很快就“攻克”了升龙城西门,并将残存的安南军彻底俘虏。  

“安南俘虏出列!”  

翌日清晨。  

天刚蒙蒙亮,天边泛起鱼肚白。  

新宫外面,安南军的士兵早早就撤离了此地,而城楼下则堆积着一些杂乱无章的军事物资。  

安南的俘虏们乖乖出列,在明军的指挥下,开始转运死者。  

死者并不多,也就十几个人,而这十几个人里,一大半都是被自己人拥挤倒地导致践踏死亡的。  

新宫前,张辅骑着战马,他身披盔甲,腰挂佩刀,正带着一群将士在等待。  

“启禀新城侯,除旧宫外守军全部投降,升龙城已被我军拿下!”  

这时候,另一名骑兵从远处策马过来,翻身下马单膝跪地,向他禀告。  

“好极!”  

张辅咧嘴一笑,说道:“传本将军令,即日起,全军轮流休整,兄弟们一晚上没睡了。”  

“遵命!”  

周围将领领命而去。  

还有校尉则继续带着手下的士兵巡逻,防止升龙府城内还有敌军作乱。  

事实证明他们多虑了,他们的巡逻工作很顺利,一路上没有遇到任何抵抗。  

就在这时,几匹快马从远处急驰而来,来到新宫前面。  

为首的一骑勒马停住,翻身跃下了马背,然后来到张辅面前,抱拳行礼。  

“属下拜见新城侯!”  

来者正是李景隆的护卫家将曹阿大,他是奉新宫里面的李景隆之命特意前来给张辅送信的,也只有他前来,张辅才能确信传信的真实性。  

“属下是奉了曹国公之命前来。”曹阿大说道。  

“曹国公醒了?”  

“不错,曹国公听说了新城侯的临机处置,非常赞赏,目前曹国公已经醒来了,就是还有些腰疼的厉害,难以活动,所以委托新城侯全权处理其他事宜。”  

“好!”  

张辅闻言点头,心中松了口气。  

虽然李景隆乱吃补药的后果比预计要轻许多,但毕竟是昏迷了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