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六章 细胞(3/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也不是没有人质疑,认为这个世界的微观组成部分不应该是这个样子,或许是这个什么劳什子“显微镜”有问题,是江湖卖艺人的鬼伎俩。  

但很快就被回怼的没话说了。  

因为显微镜的原理,非常简单。  

在如今大家都了解望远镜和放大镜的原理的情况下,你自己拿一片凸透镜和一片凹透镜重叠起来组合,也能起到放大的效果,大不了自己回家手搓嘛,只是精度不行而已但你要非得嘴硬这装置的放大原理有问题,就显得很无理取闹了。  

太学之会,还没沦落到撒泼打滚耍无赖的地步。  

“世间万物,都是由这个‘细胞’构成的嘛?”胡季好奇地问道。  

今天的参与,对于胡季来讲,是一场非常新奇的体验,无异于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所有有生命的物体,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孔希路很笃定地说道:“根据老夫的长时间观察和总结、实验,一般来说,如同‘微型蜉蝣’一般的细菌,这些微生物,都是由一个细胞组成的,即单细胞生物,而植物与动物则是多细胞生物。”  

“细胞体形极微,生命的运动、营养和繁衍,都是由这些细胞完成的,肉眼不可见,在显微镜下始能窥见,形状多种多样,正常的单细胞主要由细胞核与细胞质构成,表面有细胞膜植物细胞膜外有的还会有细胞壁,细胞质中常有质体,体内有叶绿体和液泡,还有线粒体;动物细胞无细胞壁,细胞质中常有中心体。”  

胡季又问道:“这么说,气的本质,其实就是这些东西?”  

“你可以这么理解,甚至细胞本身就能进行分裂,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你感兴趣,可以展示给你看,只不过这个过程可能比较漫长。”  

曹端沉吟片刻之后说道:“换句话说,细胞其实就是卵,它们会从母体中孵化出来,然后繁育出更多的卵,这样,它们就会越来越多.”  

孔希路点点头:“你可以这么理解。”  

“等等.卵?”  

曹端愣住了:“那我们,人,是从这细胞生长出来的嘛?”  

孔希路看着年轻的小伙子。  

“人伦大道,父母精血,你不懂吗?”  

曹端似乎想到了什么,他有点绷不住了。  

“孔公的意思是,咱们都是由这种小小的东西孵化而来的?”  

“嗯,理论上是这样的。”  

姜星火这时候补充道:“而且有一种假设,就是细胞本身就是为了自我繁衍,或者说传宗接代而生,如果人完成了这个任务,对于细胞来说,同样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那岂不是.”  

“嗯,它会吞噬完老旧细胞后,就会慢慢凋零,这就是人的衰老。”  

听到这里,周围的人脸上,都闪烁着一丝恐惧。  

这个时代的人,大概是没有办法想象,这个世界上竟然还有如此可怕的事情。  

可就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所有生命的生老病死的规律,突然地、毫无征兆地,就被揭露在了他们面前。  

这种冲击力,是无与伦比的。  

这些站在大明现今思想界顶端的大儒们,基本都陷入了呆滞的宕机状态,只能被动地接受着孔希路研究成果的灌输。  

孔希路讲解的很详细,他并没有保留藏私的意思,因为这种观察到微观世界的宝贵经验和规律,必须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可,才能作为开宗立派名留青史的资本。  

孔希路清楚,姜星火需要他身份的背书,本质上其实是在利用他来打击程朱理学。  

但孔希路不在乎。  

不,孔希路不仅不在乎,反而非常非常的感激姜星火给他这个机会。….  

程颐、朱熹,算个屁?  

老子姓孔!  

别说打击程朱理学,真要论起来,整个儒家都该是姓孔的好吧?反倒是现在的程朱理学,完全篡改了先秦儒家的思想。  

所以,击碎程朱理学的“理气二元论”,孔希路没有任何芥蒂。  

学术之争就是道统之争,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要么不出手,要么就做足准备,一击必杀!  

此前就说过,程朱理学的“理气二元论”本身就无法解释详细宏观和微观的分界。  

宏观上,怎么破解“理”,孔希路管不着。  

但是从微观上,利用显微镜所发掘的全新的“体物之道”,则是可以完全地研究“气”或者说“物质世界”的构成的。  

而这份无上的荣耀,姜星火完全地、毫无藏私地交给了他。  

姜星火并不需要这份名声,亦如他从未对人说过,新心学的主要观点是由他所提出来的一样。  

同样,新的“体物之道”,这个能够将儒家世界观里最重要的“气本论”给产生颠覆性影响的东西,姜星火交给了孔希路。  

孔希路,是最合适的人选。  

――南孔家主,一代儒宗,世间美好的德行的化身,孔子的人间行走。  

当这个身份,拿出了有理有据的新方法,来击碎程朱理学的“理气二元论”,这就是对本就连挨了“古今王霸义利”三拳的程朱理学的又一次重击!  

“看来大明果然非同一般.”胡季一边听,一边内心如是想道。  

当孔希路把他的全部研究成果讲述完毕以后,现场已经变得极为寂静了。  

杨士奇的脸色变得十分难看,甚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