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一章 论战(2/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事实上也确实八九不离十,之所以朱棣在纪纲那里当了一次压力怪,纯粹是因为朱棣最近心情很不爽,倒不完全是被这封揭帖惹得。  

“这件事情国师觉得应该怎么办?”  

朱棣还是一如既往的干脆。  

他现在满脑子都是“回家”、“砍蒙古人”的事情,对于朝政,已经不太上心了。  

只要朝廷能在现有的变法框架下平稳运行,姜星火能给他源源不断地搞来钱供他营造北京城,供他北征蒙古人,其他的事情都不重要。  

就算放权给姜星火一些又能如何呢?  

朱棣登上皇位的最大经验就是,兵强马壮者王之。  

这个世界,谁的拳头大,谁是老大。  

只要姜星火不碰军权这个红线,那么哪怕在庙堂上的势力再大,朱棣认为想要收拾,也不过就是一翻手的事情而已。  

毕竟,当年的胡惟庸,那可真是满朝党羽,比姜星火这种在庙堂上的弱势方,可要恐怖的多得多了那时候大明江山,不知情的人看了,还真以为姓胡呢。  

可结果又是如何呢?  

手里牢牢地握着军权的朱元璋,一声令下,直接把胡惟庸一党连根拔起,一个不留。  

所以,朱棣的态度也就不难理解了。  

而且不管怎么看,现在的姜星火还是弱势方,势力还是很弱小,对于完全在控制中、又能帮助自己变法搞钱的姜星火,朱棣没有理由去做不理智的事情。  

因此,君臣之间一直维系着合作的方式。  

朱棣也很清楚,姜星火确实跟别的臣子不一样,姜星火并不是忠于他,而是忠于整个华夏,姜星火也不怕死,他只是怕自己无法带领华夏绕开他所看到的苦难。  

双方既然还是维持着高度合作、高度互信的态度,那么这封揭帖想要起到的效果,就可以说是接近于零了。  

姜星火确认这一点后,说出了他的计划。  

“胡俨无罪,经过调查后,希望陛下释放胡俨,然后在国子监内,针对吏风、世风、学风的问题,选齐各方意见的代表.至于如何选择,也可以通过投稿来进行公开的交流,刊登在《明报》上预热。”  

“这揭帖呢?”  

“抓住根本,这些细枝末节自然不再要紧。”  

对于揭帖,姜星火的态度跟纪纲是一样的。  

揭帖只是突发事件,属于煽风点火的性质,根子上还在于不同意见所摩擦出来的火苗,只要火苗熄灭了,任由你在旁边怎么煽风,又能如何呢?  

暴昭余党,慢慢抓就是了。  

现在关键的问题在于,历史的大势和时代的洪流,已经推搡着所有人,不由自主地来到了这个节点,新旧两种思想互相冲击,就必然会引发矛盾,这是世界的客观规律之所在,并非人力所能如何。  

面对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解决问题。  

姜星火不打算逃避,因此,这时候最佳的办法就是释放胡俨,然后进行非官方场合的讨论、交流。  

这些思想冲突是不适合放到朝廷上来吵的,因为这跟奉天殿廷辩是否解除海禁、是否废除“重农抑商”不同,最主要的整顿吏治是原则正确的事情,在庙堂上没什么可争论的,需要争论的是上至庙堂、下至市井,整个大明的思潮风气,究竟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吏治只是最上层的引子。  

“国子监内?那就直接在孔圣人像前面吧,把孔希路也叫过去。”  

朱棣对孔子并没有什么尊敬之情,他只是将儒学当做一枚棋子罢了,这枚棋子有用就用,没用就扔,对于他这种野心勃勃的帝王来说根本没有任何影响,他需要的是稳定,至于用谁的理论治国,法家、道家、儒家.有什么区别呢?  

“只是这件事情,若是舆论上有所逆转,怕是也不好收拾。”  

朱棣微眯双眼,神色变幻。  

这件事情,他倒不是觉得姜星火做不到,可这个节骨眼上,却又不能出事,否则耽误北征,要是按他的意思,其实让锦衣卫出动抓人,然后压下去,就当无事发生,任由舆论怎么说都无所谓。  

这种当然也是办法,而且更保险,更不要脸。  

而姜星火的对策,则是不能完全保准成功的。  

一旦吵不赢,那朝中大部分官员都在整顿吏治过程中或多或少受损,难免会引发动荡而且,如今京城内外各方势力犬牙交错,一旦动荡,势必牵扯太多的利益,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后果就算不说不堪设想,也可以说又捅出个烂摊子。  

当然了,就算真的吵不赢,引起了更大的动荡,其实朱棣也是能兜底的。  

自登基以来,朱棣就没有停止过肃清朝堂,只是效果不甚明显,被逼无奈的话,那也只能再重启建文四年的杀戮模式,反正朱棣是绝不介意血溅五步,杀鸡儆猴的!  

“先正面应对,如果不行,陛下再出手。”  

姜星火出动求战,朱棣不好挫伤积极性,思索片刻,终于做出了决定。  

“那便如国师所言,但要限制在《明报》上发言的人,只择能孚名望之人,具体尺度,国师自己把握吧。”  

“是。”  

胡俨很快就被放回了国子监。  

事实证明,姜星火的举措是非常果断且有效的。  

随着胡俨这个漩涡中心开始吸引舆论的风暴,南京本地士林、在朝的官员、国子监内的近万读书人、赴京赶考的外地举子,此时齐刷刷地把目光汇聚到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