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四章 涟漪(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很快,南京城里的大小官员都感觉到了,这些日子来,各种谣言满天飞。  

年末士林总是要举行各种雅集、诗会活动的,而恰在此时,修《永乐大典》的那批人,已经提前接到了来自病榻上的解总裁的递条子吹风,有一批人,可能会去做新的工作。  

这是一件很让人好奇的事情,不过好奇并没有持续多久,就破案了。  

国库一波肥的朝廷打算以官方名义注六经!  

尤其是随着闭关迟迟没有出现的孔希路和曹端的露面,在雅集和诗会上放出了一些风声,不仅确认了消息的真实性,更是直接指明了注六经的方向,这瞬间就引起了轩然大波。  

本就被逐渐崛起的实学和心学闹腾的不行的理学卫道士,此时更是有些麻爪。  

原因无他,这可是孔希路!  

孔希路威望孚于海内,如今又力主梳理清楚经学脉络,去伪存真,哪怕知道是要走公羊家托古改制的那套,谁又能如何呢?  

此时,胡氏宅邸。  

朱棣不算抠,赐给这些来自安南国降人居住的宅邸,跟伯爵是一个仪制的。  

所以,虽然没给封个什么“思恩侯”、“安乐伯”之类的,但意思,是一个意思。  

一住://luo  

只不过这里却比不得升龙府的皇宫宽敞,侍奉的人也有限的紧,但这反而方便了胡氏父子的密谈。  

锦衣卫没在他家砌墙,故而虽然有监视,但也只局限于行踪方面,或者什么时候凑到一起谈话,但具体谈什么,还是无法知晓的。  

事实上,锦衣卫对于这些安南降人的监视程度,在一起开始级别还比较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新成立的交趾布政使司的彻底稳定,也就放松了下来。  

至于缩水了一圈的安南国的国内就更不用说了,早已彻底践行了“人亡政息”这四个大字,保守的奴隶主、地主势力卷土重来,彻底激化了安南国国内的内部分裂倾向,并且随着大明商品的零关税涌入,甚至这些奴隶主、地主中,还转化出了初步的买办阶层,成为了大明商品的分销商。  

“能当大明的狗,实在是太荣幸了!”  

一想起这事来,簇拥着炉火而坐的胡氏父子,就气的牙根痒痒。  

甚至这种仇恨,都超过了把他们从权力宝座上赶下来的大明。  

或者说,对于强大的大明,他们甚至已经升不起太多仇恨的心思了。  

“要我说,这姜星火的变法,也未必能成功,若是此人一死,说不得就是比那王安石还惨的下场,叫谁来着?哦对,商鞅!”  

然而古怪的是,胡汉苍的话,却并没有人回应。  

胡元澄沉吟片刻,方才说道:“我看倒是未必,此人本事极大,而且是真做事的人,绝非那种夸夸其谈之辈。”  

胡汉苍还想要说什么,胡季犛却干脆说道:“不一样。”  

胡汉苍从炉子旁取了杯酒,闷头灌了一口,听父亲讲话。  

他这人能力不行,但是有个优点,那就是听他爹的话,反倒是胡元澄这时候问道:“父亲大人觉得怎么个不一样法?”  

胡季犛斜睨了他一眼:“真不知道假不知道?”  

“天天在铸炮所跟工匠打交道,见识不到大明的庙堂。”胡元澄坦诚道。  

胡季犛慢条斯理地说道:“姜星火跟大明皇帝,那是刀跟持刀人,只要刀还有价值,哪怕太过锋利,有着反伤到自己的风险,强壮自负的持刀人,也是不会撒手或轻易折断的,目前看来,姜星火很有价值,而且比所有人都有价值,因为他有一项独一无二的能力,非是任何人能取代得了的,就连我都佩服不已。”  

“什么?”  

“弄钱。”  

胡季犛的这个回答,其实有些出乎胡元澄的意料,不过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毕竟两人在不同视角,看到的东西,根本就不一样。  

“不是说这姜星火乃是一代儒宗,学识最为广博吗?”胡汉苍疑惑问道。  

看着这个地主家的傻儿子,胡季犛无奈笑道:“若只是一个大儒,焉能登上如此高位?实话跟你说了吧,这姜星火怕是十年内能给大明弄出来的钱,大明收农业税,一百年都收不出来!我是当过国的,也细细反思了当日姜星火跟我说的那番话,在对比着大明的这些事情,才愈发觉得,真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胡元澄不懂这些,倒也无从评判,而胡汉苍对经济更是一脸懵,好吧,这父子三人要是但凡有一个能明白的,安南国的经济也不会被他们玩崩溃就是了。  

胡季犛鸡同鸭讲,这些日子的体悟,反倒无从开口,着实气闷了刹那。  

不过胡元澄倒也晓得尴尬,连忙转移话题道:“最近听说大明的士林中议论纷纷,父亲大人可知晓什么消息?”  

“无非就是些怪话罢了,以我观之,有理有据的都甚少,都说大明儒学是最繁盛的,可现在看来,不过尔尔。”  

胡季犛说的倒也不都是吹牛,毕竟他的水平确实很高,在安南的思想界第一的水平保持了很多年,是独一档的存在,如今随着元末明初那批儒者的凋零,就像是大小年一样,大明的思想界也进入了小年,出类拔萃的人才并不算多。  

说着,胡季犛把这些日子在《永乐大典》编修组听到的话挑比较有印象的,又复述了下。  

纯粹阴阳怪气的,那就是“颇见推许,亦有微词(我不服但是我捧杀)”,“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