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八章 决心(3/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去,然后慢慢地融入到吕宋国的权力体系之中。  

但如今,大明已经将视线投向了马尼拉这块弹丸之地,那么他们的处境,必然会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根本由不得他们。  

想到这里,许柴佬忽然开口问道:“大明皇帝陛下,真的肯让我等重新成为大明子民?我等也可以派遣子嗣,前去故土定居。”  

许柴佬此举,是试探,也是希望大明可以给予他们一个机会。  

而这时少监自然读懂了他的意思,轻咳了一声,说道:“放心吧,陛下仁慈,既然已经承诺过,那么就必然会照此执行,至于你们的子嗣嘛,若是尚且年幼,倒是有机会回归故乡。”  

聊完这个话题,谈判又陷入了沉默中。  

沉默,仿佛成为了今天的主题。  

事实上,马尼拉的汉人大族的族长们,此时也慢慢都回过味来。  

既然刚才明军已经展示了其恐怖的战斗力,把他们那些可笑的小心思击得粉碎,为什么不一鼓作气登陆,反而先遣舰队停滞不前了呢?  

说白了那就是明军认为他们这些人,还有很大的利用价值。  

不管是出于收编后用于攻略吕宋国目的,还是需要他们的商业体系,都不想彻底摧毁他们。  

因为大明的实力虽然雄厚,但毕竟在还海洋贸易方面,才刚刚崛起不久,而大明在南洋的敌人,却不止他们一伙儿。  

海盗几乎遍布了南洋各个角落,甚至连马六甲也没能例外,譬如陈祖义的海盗团体,就有大小战舰上千艘,在这个群狼环伺的时代,他们实在难以确定,一向是以陆师为主的大明到底能不能彻底肃清这些海上贸易的隐患,真正地建立起南洋的贸易新秩序。  

更何况,就算大明真的做到了这一点,可对于他们来说,也终究是上了个“紧箍咒”似的东西,他们这些族长也没办法像从前那样,享受到崇高的地位和滔天的权利了,甚至连手中的财富和武装都未必能维持住。  

见他们一时拿不定主意,随行的武将直截了当的说道:“现在给你们半个时辰的时间考虑,你们若是不同意的话,那就不用谈了,我们直接杀过来。”  

“不要忘记了,吕宋国距离大明并不算近,距离安南国也不远,莫说我们这些军舰和甲士,如今大明单单在安南国,就还有二十万整装待发的大军随时可以远征,如果要攻打吕宋国的话,根本不用费什么工夫,就能轻松拿下。”  

少监也看出了他们的犹豫,顿时冷哼一声,道:“如何抉择,由你们决定,不过我们的耐心有限,我希望半个时辰后,看到你们的诚意。”  

“如果你们拒绝了大明皇帝陛下的条件,那么,呵呵.”  

少监冷笑了一声,随即带着一干人等离开了这里返回码头上的明军马船,竟然没有人敢阻拦。  

谁都不傻,这时候杀了使者一行人,明军必然大怒到时候,这泰山压顶般的攻势,可不是他们能承受得起的。  

众人的面色,却也都灰暗了起来。  

虽然不知道明军会用何种手段进攻,但毫无疑问,这绝对不会是什么好消息。  

因为从幸存的逃亡士兵口中,他们已经得知,明军的火器,非同寻常的强大,能把十几门火炮安置在军舰上,而且还有威力巨大的重炮,这些火炮,跟他们从元朝那里获得的武器,根本不是一个时代的产物。  

除此之外,明军的火铳,也异常犀利。  

不仅装填快,射程远,而且发射后的威力,足以撕裂皮甲的防御。  

这就意味着,他们根本没什么有效的防御手段,毕竟铁甲,在吕宋国也是稀缺产物,他们手里并不多。  

而这些马尼拉当地的汉人势力,也是一片愁云惨淡。  

“使者口中所言的二十万大军,估计是有这个数,但想要跨海而来,则完全是唬人的,大明短短几年,不可能造了这么多的远洋船只,吕宋国也没有足够的粮食供给这个规模的军队,想要跨海运粮维持二十万大军作战,更不现实。”  

“就算不来二十万,来两万,又是我们能够抵挡的了的吗?”  

一名头发花白的老者,拄着拐杖站在码头上,缓缓的说道:“难道我们只能任凭他们摆布?”  

“不然呢?”  

另一名身材魁梧的汉子,叹了口气道:“难道我们能够抵抗得住明军吗?别说是他们手里的火器了,更别说所谓的二十万大军,光是现在已经开始从两侧堡垒登陆的部队,我们就挡不住啊!”  

另一人也是叹了口气,说道:“唉,我早就劝你们别贪图那仨瓜两枣,早点投降就好了,现在好了,说不得我们所有人都得死在这里。”  

“你胡说八道些什么!?”老人瞪了他一眼。  

这时,许柴佬旁边的另外一个汉人族长突然皱眉问道:“许会长,我觉得这样似乎有些不妥”  

他这句话还没有说完许柴佬就扭头看向他,说道:“哦?哪里不妥?”  

那人斟酌了一番措辞,说道:“按理说,我们马尼拉,应该是属于吕宋国的,现在大明皇帝派人过来招抚我们,理当先与吕宋国国王来讲才是,怎么可以用如此蛮横的态度逼迫我们臣服?这似乎不符合一贯的王道。”  

“更何况我们现在也没什么筹码可以交换啊”  

许柴佬也陷入了最后的权衡利弊阶段。  

“国王那里,倒也无所谓,兵威之下,我们只是被动的献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