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三章 人心(3/4)
来很亏,但那只是从面值上衡量罢了,如果论实际价值,显然是不亏的。
手里宝钞多的富户,乐意多花点宝钞,至于去两淮盐场取盐的事情,自然不需要他们操心。
而手里没什么宝钞又想买的普通百姓,朝廷也没禁止他们私下拼团团购。
只需要邻里亲朋信的得过的人去取盐,大家凑一凑,自然也就成了......毕竟谁也不知道这种好事还有没有第二次,便宜盐放自己家里囤着,总是没错的。
而且最关键的是,即使没有办法去盐场取盐,也找不到可以拼团的邻里亲朋,只要手里有大明宝钞,也可以去拿着找相熟的商人或是小贩,因为现在宝钞是可以买一些平常价买不到的货物的。
精明的商人们开始选择只收宝钞,这样既可以把积压的货物销售掉,又可以回笼一批宝钞,再拿着这些宝钞去换盐。
而且,即使手头的宝钞数额不够多,也可以整批出售,去跟别的商人做交换,也算是一条不错的赚钱途径。
这年代的人并不傻,反倒是聪明绝顶,既然朝廷不禁止民间私下交易,那么他们完全可以玩出花来。
「人心日渐浮躁,真是令人担忧。」
正值休沐,杨士奇受了朱高炽的委托,带皇孙朱瞻基出来逛逛,见识见识民间的情况,看着眼前的一幕幕,杨士奇不由地喟叹道。
「杨先生是怕风俗不存吗?」朱瞻基也好奇地透过马车帘子,看着外面的世界。
「风俗不存倒还在次要,只是此风着实不可久,一旦日子长了,恐怕百姓就不好管了。」
杨士奇一语道破真相。
在统治阶层眼里,你是刁民还是良民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好不好管理。
封建时代,朝廷的管理能力是相对低下的,这就要求百姓的水平也必须相对低下,但凡人心活泛,都有自己的心思,追求自己的利益,朝廷的管理难度,就会超级加倍。
「在大本堂没读过《商君书》吗?」
汉代以后的儒家嘛,懂的都懂,与其说是更像先秦的儒家,不如说更像先秦的法家。
属于是披着儒家的皮,揭开一看,里面全是法家的内核。
而历代王朝教导皇子皇孙,《商君书》是必读教材。
因为《商君书》主张强国弱民,商鞅认为能够战胜强敌、称霸天下的国家,必须控制本国的百姓,使之成为弱民。除此以外,商鞅还认为国家的强势和百姓的强势是对立的,只有使百姓顺从法律、朴实忠厚,百姓才不易结成强大的力量来对抗君主,这样国家才会容易治理,君主的地位才会牢固。
嗯跟西方在130年后才会问世的《君主论》基本如出一辙。
「大本堂不教《商君书》,但是父亲大人教我读过。」朱瞻基答道。
「读过《错法》篇和《去强》篇吗?」
杨士奇轻声道:「明君之使其臣也,用必出于其劳,赏必加于其功;功常明,则民竞于功;为国而能使其尽力以竟以功,则兵必强矣。」
「重罚轻赏,则上爱民,民死上;重赏轻罚,则上不爱民,民不死上。兴国行罚,民利且畏;行赏,民利且爱。」
这里的意思很好理解,就连朱瞻基这种小孩子都听懂了,说的无非就是赏罚与百姓之间的关系,加重刑罚、减轻赏赐,就是君上爱护人民,人民就肯为君上死,反之亦然。
朱瞻基很聪明,他想了想问道:「所以杨先生觉得,百姓如果自己能获得利益,来自君上的赏罚,就失去了一半的效果?」
「不错。」
杨士奇点点头说道:「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不赞同太过开放和扶持商业的原因,若是朝野上下形成风气,那百姓心中的那颗逐利之心就会无可遏制,不仅是朝廷不好管理百姓,而且朝廷控制百姓的手段,也会失效。」
「须知道,小人畏威而不畏德,可即便是朝廷法度刑罚,也不是万能的......若是万能的,暴秦、暴隋怎么就亡了呢?」朱瞻基天生聪慧,不是没有辨识力的儿童,他对是非对错,有着自己的判断,所以略一思考后,说出了直击杨士奇灵魂的话语。
「—可是这样朝廷能有钱。」
杨士奇深吸了一口气,告诉自己,童言无忌。
其实包括杨士奇在内的内阁众人,都很清楚,为什么皇帝看中国师,而不是他们这些饱学之士,因为国师的施政方针,完美符合皇帝的利益取向。
漂亮话说的再多,道理在实在,剖析的后果再精确,在皇帝那里都没用。
朝廷缺钱,国师能在不造成百姓负担的情况下搞钱,他们不能,就这么简单。
坐在龙椅上的朱棣,不在乎杨士奇们所担心的人心啊、统治难度啊这些问题,因为朱棣是彻头彻尾的武夫思维,他手里刀把子够硬,全天下都得听他的,以实用为主,说那些乱七八糟的都没用。
而朱高炽则相反,他没有父皇的条件,同时也是典型的儒家思维,要的是最低成本地有效治理,而且是长期治理。正是这种差异,才导致了他们对待姜星火的政策时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
如果理解了这种基于受教育程度和人生经历而产生的思维方式不同,那么对于仁宣时期,主动放弃大规模国土的「仁宣缩边」,也就不难理解了。
至于后来堡宗的事情,堡宗当然可恨,但要是没有朱瞻基放弃开平卫,导致北
手里宝钞多的富户,乐意多花点宝钞,至于去两淮盐场取盐的事情,自然不需要他们操心。
而手里没什么宝钞又想买的普通百姓,朝廷也没禁止他们私下拼团团购。
只需要邻里亲朋信的得过的人去取盐,大家凑一凑,自然也就成了......毕竟谁也不知道这种好事还有没有第二次,便宜盐放自己家里囤着,总是没错的。
而且最关键的是,即使没有办法去盐场取盐,也找不到可以拼团的邻里亲朋,只要手里有大明宝钞,也可以去拿着找相熟的商人或是小贩,因为现在宝钞是可以买一些平常价买不到的货物的。
精明的商人们开始选择只收宝钞,这样既可以把积压的货物销售掉,又可以回笼一批宝钞,再拿着这些宝钞去换盐。
而且,即使手头的宝钞数额不够多,也可以整批出售,去跟别的商人做交换,也算是一条不错的赚钱途径。
这年代的人并不傻,反倒是聪明绝顶,既然朝廷不禁止民间私下交易,那么他们完全可以玩出花来。
「人心日渐浮躁,真是令人担忧。」
正值休沐,杨士奇受了朱高炽的委托,带皇孙朱瞻基出来逛逛,见识见识民间的情况,看着眼前的一幕幕,杨士奇不由地喟叹道。
「杨先生是怕风俗不存吗?」朱瞻基也好奇地透过马车帘子,看着外面的世界。
「风俗不存倒还在次要,只是此风着实不可久,一旦日子长了,恐怕百姓就不好管了。」
杨士奇一语道破真相。
在统治阶层眼里,你是刁民还是良民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好不好管理。
封建时代,朝廷的管理能力是相对低下的,这就要求百姓的水平也必须相对低下,但凡人心活泛,都有自己的心思,追求自己的利益,朝廷的管理难度,就会超级加倍。
「在大本堂没读过《商君书》吗?」
汉代以后的儒家嘛,懂的都懂,与其说是更像先秦的儒家,不如说更像先秦的法家。
属于是披着儒家的皮,揭开一看,里面全是法家的内核。
而历代王朝教导皇子皇孙,《商君书》是必读教材。
因为《商君书》主张强国弱民,商鞅认为能够战胜强敌、称霸天下的国家,必须控制本国的百姓,使之成为弱民。除此以外,商鞅还认为国家的强势和百姓的强势是对立的,只有使百姓顺从法律、朴实忠厚,百姓才不易结成强大的力量来对抗君主,这样国家才会容易治理,君主的地位才会牢固。
嗯跟西方在130年后才会问世的《君主论》基本如出一辙。
「大本堂不教《商君书》,但是父亲大人教我读过。」朱瞻基答道。
「读过《错法》篇和《去强》篇吗?」
杨士奇轻声道:「明君之使其臣也,用必出于其劳,赏必加于其功;功常明,则民竞于功;为国而能使其尽力以竟以功,则兵必强矣。」
「重罚轻赏,则上爱民,民死上;重赏轻罚,则上不爱民,民不死上。兴国行罚,民利且畏;行赏,民利且爱。」
这里的意思很好理解,就连朱瞻基这种小孩子都听懂了,说的无非就是赏罚与百姓之间的关系,加重刑罚、减轻赏赐,就是君上爱护人民,人民就肯为君上死,反之亦然。
朱瞻基很聪明,他想了想问道:「所以杨先生觉得,百姓如果自己能获得利益,来自君上的赏罚,就失去了一半的效果?」
「不错。」
杨士奇点点头说道:「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不赞同太过开放和扶持商业的原因,若是朝野上下形成风气,那百姓心中的那颗逐利之心就会无可遏制,不仅是朝廷不好管理百姓,而且朝廷控制百姓的手段,也会失效。」
「须知道,小人畏威而不畏德,可即便是朝廷法度刑罚,也不是万能的......若是万能的,暴秦、暴隋怎么就亡了呢?」朱瞻基天生聪慧,不是没有辨识力的儿童,他对是非对错,有着自己的判断,所以略一思考后,说出了直击杨士奇灵魂的话语。
「—可是这样朝廷能有钱。」
杨士奇深吸了一口气,告诉自己,童言无忌。
其实包括杨士奇在内的内阁众人,都很清楚,为什么皇帝看中国师,而不是他们这些饱学之士,因为国师的施政方针,完美符合皇帝的利益取向。
漂亮话说的再多,道理在实在,剖析的后果再精确,在皇帝那里都没用。
朝廷缺钱,国师能在不造成百姓负担的情况下搞钱,他们不能,就这么简单。
坐在龙椅上的朱棣,不在乎杨士奇们所担心的人心啊、统治难度啊这些问题,因为朱棣是彻头彻尾的武夫思维,他手里刀把子够硬,全天下都得听他的,以实用为主,说那些乱七八糟的都没用。
而朱高炽则相反,他没有父皇的条件,同时也是典型的儒家思维,要的是最低成本地有效治理,而且是长期治理。正是这种差异,才导致了他们对待姜星火的政策时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
如果理解了这种基于受教育程度和人生经历而产生的思维方式不同,那么对于仁宣时期,主动放弃大规模国土的「仁宣缩边」,也就不难理解了。
至于后来堡宗的事情,堡宗当然可恨,但要是没有朱瞻基放弃开平卫,导致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