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七章 两线(5/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  

刹那,前方数千步卒齐动,看着云梯、橹盾、沙袋等物,直冲城墙。  

城墙上。  

“报——”  

一名斥候急匆匆的冲上城墙,负责守城的占城国王孙部坡亮微郊兰得胜那抹立即迎接上来。  

“天朝的大军到了何处?”部坡亮微郊兰得胜那抹望着如同潮水一般涌来的安南军队,急切地问道。  

虽然因陀罗补罗是占城国的国都,但是说实话,这个所谓的国都人虽然很多,但城墙修筑水准,放到大明也就是县城的水平。  

“还没有联系上!”斥候的声音几乎是带着哭腔。  

而这时候守城的占城国军队里,军官的呼和声此起彼伏。  

“敌袭!敌袭!”、“弓弩准备啊!”  

瞬息之间,随着战争的来临,城墙上顿时骚乱起来,没什么经验的守城军官慌忙调集来弓弩手,严阵以待。  

事实上,别说占城国的士卒,就是这些军官,也都已经十多年没打仗了。  

在制蓬峨时期,占城国的军队强盛一时,不仅大举北伐,攻破安南东都升龙府,大肆焚烧掳掠而归,而且还在石耐港大败安南军,击毙陈睿宗.而好景不长,在制蓬峨、罗皑两位国王统治之时,便是占城国的最后一次强盛时期了。  

如今的占城国,不说战力为五吧,也可以说是人人可欺。  

城墙之上,几百名弓弩手紧张至极。  

“怎么办?!我们该怎么防御啊?天朝的大军怎么还不到?上次若不是天朝大军的帮助,我们根本守不住。”  

“不用担心,第一波敌人只有几千人,应该能挡住,我们只管射箭就是!”一名小统领安慰着众人,他拿起弓箭搭上箭矢,瞄准了城下的军队,毫不犹豫的拉弓射箭。  

咻——  

利箭飞射而出,带着尖啸声落在城外安南国军队之中。  

有了长官的带头,占城守军的弓弩手也开始了大胆射击。  

“嗖嗖嗖!”密密麻麻的箭雨落下。  

“噗嗤!”、“呃啊!”  

箭矢落在敌军中爆发出阵阵血花,可惜却并不能阻止安南国军队的攻势。  

当云梯搭在了城头上后,安南国主将潘麻休,亲自披着扎甲,胳膊上挎着圆盾,嘴里叼着钢刀,率先攀爬,城墙只有几丈高,根本就是几下子就上去了。  

“哈哈哈!”  

“区区箭雨,奈何老夫分毫,给我杀!”  

用圆盾挡下了一轮箭雨后,果然如潘麻休所料,占城国军队疏于防备,别说滚木礌石,连金汁都没有准备。  

受到主帅勇猛先登的振奋,城池下的占城国军队之中,传出怒吼,紧接着,数不清的刀枪剑戟刺向了城头之上。  

“啊!”惨叫之声传出,瞬间城墙之上,鲜血飞溅。  

城头上,数千名守城士卒看着登上来的安南人大惊失色。  

上一次有着大明军队的帮助,他们并没有觉得安南人有多么强悍,而且上次安南人并没有携带什么攻城器械,所以被郑和所辖的明军击退后,就焚毁杂物收兵北返了,而占城国在狗仗人势之下,甚至起了某些轻视之心,可如今血淋漓的事实却是给他们的脸上重重地扇了一巴掌。  

没有大明,他们根本不是安南人的对手!  

而正是因为这一耽搁,他们错失了把安南人反推下城头的最好时机。  

实际上,在古代攻城战中,进攻方攻上城头并不等于胜利,相反,每天都攻上城头每天都被推回去的战例简直数不数胜,譬如著名的玉璧之战、睢阳之战。  

但可惜占城国军队被敌人吓破了胆,并没有这种意识。  

“哈哈哈哈!你们以为凭借这点乌合之众就可以阻拦我大军吗?简直痴心妄想!”  

潘麻休在城头大杀四方,接连砍死了十几名守军,直接清理出了一大片空地,后续的安南国军队源源不断地登上了城头。  

“快躲!”  

守城士卒惊恐至极,连滚带爬的逃窜到一旁,他们惊魂甫定。  

“这些安南人竟然有这么厉害?”  

“这还打个屁?!”  

城楼上,一众占城国士兵本就惊骇莫名,这时候随着人群中的投降主义谋士发言,很快就从守势演变成了溃势。  

“不好了,有大批敌军冲进来了,大家赶紧撤退啊!”  

“快跑,跑啊,快!”  

城头上一片混乱,士兵们吓坏了,他们疯狂的逃窜,甚至有人直接丢掉手中武器转身逃遁,这让原本还算严阵以待的守城部队阵线顿时溃败。  

“该死!”  

看见敌军冲了进来,占城国王孙部坡亮微郊兰得胜那抹大骂一句:“这群废物!”  

不过这时候眼看城墙守不住,他也没有别的选择了,于是一把抽出腰间佩刀,大喝一声,率先冲了下去,一刀斩杀一名敌军士卒:“弟兄们,退回去保卫王宫!”  

就在占城国王孙部坡亮微郊兰得胜那抹带着一些精锐开始撤退回王宫的同时,随着潘麻休一声令下,安南国的大军也纷纷跟着他,冲进占城国的都城之中。  

而都城之中,原本繁华的街道之上已经空荡荡的,所有的店铺门都紧闭着,百姓透过门缝和窗户,惊惧万分的看着冲杀而来的敌军。  

“完了!”无数百姓惊恐的看着安南国军队,一个个吓得瑟瑟发抖。  

王宫,这里修筑的比都城的城墙更加坚固。  

“大胆贼子,竟敢闯入我占城王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