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九章 射戟(3/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男子一跃下马,朝着李景隆拱手道。  

此人名为陈俊,如今是以前军都督府都督佥事(从三品)的身份,署理着福建都指挥使司事,打完这一仗大约就要正式跳级升任福建都指挥使(正二品)了。  

陈俊身后则跟着福建都指挥佥事(正三品)胡雄,年纪略长些,是一位福建地头蛇,老军头了。  

“陈兄。”  

李景隆同样拱手回礼。  

另外一匹,却是普通的枣红马,看似寻常,实则不然,乃是不外显的宝马。  

马背上坐着一个英武青年,他双目狭长,神采飞扬,看着李景隆嘴角微勾。  

非是旁人,正是李景隆的发小,蕲春侯康铎的第三子,湖广都指挥同知(从二品)康镇。  

当然了,现在已经没有蕲春侯了,因为这个爵位是康铎从他爹洪武开国名将康茂才那里得来的,洪武三年因为康茂才病逝,朱元璋大封功臣时康铎才得以凭借父功得以获封蕲春侯,此后康铎在凤阳进行屯田,并率军征讨辰州叛乱,后跟从徐达北征、跟从傅友德征战云南,洪武十五年七月病逝于军中。  

而康镇的大哥康渊婴卷入了洪武晚期的庙堂风波里,因罪被免官,康家谁都未能袭爵蕲春侯。  

不过康家也不是在大明军界没了声音,不仅康镇现在坐在湖广都指挥同知的高位上,他的叔父康鉴也作为明威将军、海南卫指挥使,如今镇守在大明的南端海疆呢.至少跟其他李景隆青少年时期的伙伴相比,康镇算是混得不错了。  

康镇微笑道:“九江兄,许久未曾相见,别来无恙啊。”  

确实很多年没见了,想当年还在南京城里的时候,李景隆是李家嫡脉,从小就聪慧绝伦,被寄予厚望,而成年后更是名满京师。  

总之,四年前的曹国公府,是真正的豪门望族,权势滔天。  

而李景隆,还是大家公认的知兵的将门虎子。  

直到一场靖难之役爆发.  

康镇也是一时唏嘘。  

不过李景隆也算是他的发小之一,关系非比寻常,再加上此时要归李景隆管,所以康镇并没有表现出什么,只是静待李景隆说话。  

李景隆或许也是想起了往日少年意气的时光,此时什么都没说,默默地并辔而行。  

见两人不说话,此时陈俊圆场笑道:“九江兄,听闻你的调令,我们可是星夜兼程赶了过来,别人的面子我们不给,你的面子可不能不给。”  

康镇亦是接话道:“不错,九江兄可要照拂老兄弟啊!”  

听着这些客套话,李景隆心中却是一念.终究是回不去了。  

但李景隆很快就把这些个人的念想给抛之脑后,眼下正事要紧。  

“湖广、福建的兵马能提前集结,我是有感念的,军法归军法,人情归人情,走,今日解了酒禁,且痛饮一番。”李景隆打着哈哈说道。  

听着李景隆话里有话,代表湖广和福建两个都司的康镇、陈俊亦是了然。  

李景隆不是那种喜欢杀人立威的主帅,表面上对谁都客客气气,但不代表李景隆真的好惹,没有哪个好惹的统帅能带着几十万大军去打仗,若是没那能力摆平手下的将领,怕是连开拔都费劲。  

康镇随即又看向了身边的李景隆,沉吟道:“征安南一事不知九江兄这边,准备如何应对?”  

李景隆一笑,眼眸泛着冷厉之色,寒声道:“区区贼寇,有什么可惧?我这边大军足有十余万众,加上西平侯的西路军,足足二十余万,足以荡平他们了!”  

“二十余万?”  

听到这个数字,两个都司带兵的武将们都有些惊讶,朝廷的征安南的总体规划当然不会通知到他们手里,出兵的命令都是只交代出多少兵、怎么行军、何时到何地,至于其他的却是一概不知。  

两个都司在广西北部边界凑到一块的时候,倒是简单地交换过情报,但也没想到征安南的总兵力会这么多,还以为十四五万就顶天了。  

毕竟南方贫瘠,粮食产量也不足,打仗有时候也不是说人越多就越好的。  

“这么多人马,粮食可还够吃?”  

李景隆拍着胸脯保证道:“放心,这一次我筹措了足够粮草,等拿下富良江,咱们再慢慢剿灭这股安南乱贼!”  

“粮食管够,打仗你们也得多出力啊。”  

知道李景隆在点他们,众人连忙道:  

“既然曹国公这般信任,我等必当尽心竭力帮助曹国公平灭安南叛贼。”  

“那我就多谢诸位了!”  

李景隆哈哈大笑:“一起并肩作战,共襄盛举,合该庆祝几杯,进城去吧!”  

李景隆自己带来了长江沿线的二十个卫抽调的兵马,以及浙江都司的兵马,而湖广和福建两个都司的兵马也到了此地,其实之前困扰黄福的军队集结问题已经解决的差不多了,剩下的无非就是广东、广西的都司兵,而这些兵马调集的关键则在于韩观,毕竟“韩蛮子”在两广尤其是广西的军界里经营多年,是不折不扣的地头蛇,影响力极大,几乎说一不二。  

也正因如此,韩观之前在南宁府才会那般愤怒.  

但其实韩观是误会了,因为让他负责对安南的情报,以及在广西筹措粮食兵员,其实并不是李景隆的安排,而是朱棣的直接指令。  

不过这也是韩观在广西待太久的弊端之一,朝中有什么消息,根本没人跟他说,之前他倒是结交了几个广西籍贯在朝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