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五章 救命(2/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菌剂的抑菌或杀菌作用,主要是针对细菌有而人没有的机制进行杀伤。  

可这个时代有个屁的抗生素?  

所以百日咳明明在现代致死率极低,不仅有疫苗可以预防,而且随便弄点抗生素都死不了人。  

但在古代,这就是彻彻底底的不治之症!  

百日咳晚期,在这个时代能不能活下来,全看命硬不硬!  

“那这病有的治吗?若是有的治,你们现在马上动身去安庆。”  

戴思恭虽然有些不忍,但还是坦诚答道:“陛下,若是病人已经这个状态,恐怕是药石难医了。”  

“汪伯善?袁宝?陈克恭?王彬?”  

这几位都是燕王府良医,也是平日里负责皇帝皇后皇子等人医疗问题的,跟了朱棣好多年,他们一定是能懂朱棣的意思的。  

但可惜的是,这些人都默默地低下了头。  

低头的意思是,无能为力。  

朱棣无力地挥了挥手,所有人都默默地退了出去。  

待众人离开奉天殿后,朱棣站起身,来回踱着步,眉头深锁,显然陷入思考。  

他本身对鬼神之事不甚感冒,但听闻这件事后还是感觉到震惊无比。  

姜星火的预言,继承万里石塘鸟粪岛、日本特大金矿银矿以后,再一次被验证了!  

自己虽然不懂这些神神鬼鬼的东西,可姜星火始终都在南京诏狱里,以前也从没去过北方,离朱能的生活轨迹数千里之遥,朱能的情况他又怎会清楚呢?朱高煦告诉他的?这更不可能,朱高煦当时也很久没见过朱能,而且朱高煦从来主张“有病不用看医生”,有点咳嗽更是不当病,即便是知道了,也不可能当回事告诉姜星火。  

就算是朱高煦真的告诉了姜星火,可一点咳嗽,怎么能推断朱能会死于征安南的路上?  

但眼前的事实,已经毫无疑问地证明了,姜星火是对的。  

虽然朱棣极度不理解,但他不得不承认,姜星火的预言,竟然如此准确,准确到姜星火在出狱前不可能见到过朱能这个人,但却直接推定了他的死法,这是何等恐怖的能力!  

伴随着朱能似乎已经被注定的死亡,一个曾经深深地埋藏在心底几乎要被朱棣遗忘的问题,又重新浮现在了他的脑海里。  

在狱中的最后一节课,姜星火让他二选一,只回答他一个问题,朱棣选择了预知大明的结局,而非他自己的结局。  

而此时此刻,在得知比自己还要年轻的心腹爱将,有可能先自己而去后,一种前所未有的、朱棣自认为几乎不会面对的恐惧,出现在了朱棣的心中。  

朱棣一向是不怕死的,戎马半生,他经历了太多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瞬间,若是怕死,朱棣走不到今天。  

但朱棣今天怕了,不,描述的准确一点,朱棣不是怕死,而是怕他若是突如其来的死了,那么他刚刚冒着背负反贼之名打下的江山就会烟消云散,他胸中那“治隆唐宋,远迈汉唐”的宏图伟业,就无从实现了。  

姜星火没告诉过他,他什么时候会死,这就意味着,或许在姜星火看到的未来里,说不准他明年,甚至明天就会死。  

哪怕是皇帝,也保证不了,明天和死亡哪一个先来。  

半晌之后,他似乎做下了某个决定。  

“备马,不用銮驾,把那个成国公府的家将和太医院使戴思恭一起带着,朕亲自去见国师。”  

新的府邸还在装修,姜星火依旧跟老和尚住在一起。  

今天袁珙去研究怎么把沙子变成玻璃了,为此特意在化肥工坊旁边新建了一处工坊。  

而张宇初则拉着一帮陆九渊心学一脉的士子,开始了心学的宣传。  

姜萱出门买菜,小于谦也去上学了还没回来,所以虽然眼下是下值时间,但家里只有姜星火和老和尚,还有前来拜访的朱高煦。  

当朱高煦来的时候,姜星火正拉着老和尚搞科研。  

嗯,用“科研”来形容也不准确,准确的说是在开茶话会。  

而茶话会的第一项内容,是静坐。  

这是心学里“明镜论”的内容,也是王阳明心学格心方面的最重要工夫,姜星火对其略有耳闻。  

略有耳闻的意思就是,他也不知道怎么弄。  

不过好在,在场的这里面还是有明白人的,打坐嘛,老和尚一定擅长。  

“目的是什么?”  

还俗姚广孝又一次披上了僧袍,他恍如一尊佛陀般慈眉善目,淡然道:“还是理学格心那一套吗?世间万物皆有法度,凡所谓‘三纲五常’者,乃为人处事的根本,若无此三纲五常,则人便难以辨别真假善恶;故天地至理,必须顺应天道伦常,遵循三纲五常,内心也必须时时反省,所谓‘君子慎独’便是此理。”  

“还是说,心学的格心,即是求诸己心?”  

姜星火答道:“主要目的是要制定一套可以推广的心学的修炼方法,心学就如同里的魔教功夫,速成,门槛低,容易推广,用来对抗和推翻理学再好不过.眼下虽然经历了辩经擂台赛,心学和实学都有所复兴,但这只是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就要重现南宋三大学派三足鼎立的状态,第三阶段才是实学彻底成为官学。”  

朱高煦则问道:“荣国公讲的这些,俺也听得懂皮毛,但总觉得差了一点啥?”  

姚广孝捋着颔下胡须笑道:“阿弥陀佛,世上哪有完美的东西?伱想得到的或许更多…静坐是格心的手段,最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