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八章 红日(3/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不起姜星火,而是他们觉得,换自己上去,恐怕也应付不来。  

朱高煦狠狠地攥紧了拳头,他相信他的师父,也相信师父一定能当众驳斥王景的谬论,打赢这变法第一阶段的最后一仗!  

而宋礼则有些担忧地看着姜星火,虽然说关关难过关关过,但这最后一关却是最难的,而且没有人能代替此时的姜星火,这一关只能他自己闯过去.宋礼一身前途都系在这上,如何能不让他担忧心焦?然而此时宋礼却是无法,不仅是无法替姜星火发言,更是脑海里一片空白,半点办法都想不出来。  

“希望国师能挺过去。”  

宋礼恶狠狠地盯了一眼跪在地上的王景,千防万防家贼难防,这老东西私下布置,却是把自己瞒的死死的。  

而此时地上的王景唯有冷笑。  

虽然姜星火反驳了他关于“乡间书生、狱中囚徒”的贬低,但在王景看来,对于姜星火个人的攻击只是无关痛痒的,真正的问题核心在于朱元璋。  

在王景的观点里,朱元璋和他的祖宗旧法是绑定在一起的,这在他看来,无疑是牢不可破的,姜星火只要不敢否定朱元璋,那么就失去了变法的法理依据,这与姜星火策划的“王霸义利古今”三辩的命题并不完全一致,或者说,当时就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在辩经擂台赛上,所有选手一旦涉及到朱元璋,都会绕开,没有人敢正面回答。  

而姜星火此时否定朱元璋,同样是在自取灭亡!  

这种两难的抉择,跟姜星火给于谦出的“马车困境”是一致的,不管选哪边,结果都是坏的。  

一旦姜星火做出选择,就意味着他要蒙受一种损失。  

那么马上要从第一阶段的理论论战,进入到第二阶段经济变革的新法,能损失的起吗?  

想通了这一点的人,都在脑海里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然而就是在这种充满了质疑的氛围中,姜星火缓缓开口了。  

“臣曾言,法无古今,惟其时之所宜,与民之所安耳。时宜之,民安之虽庸众之所建立,不可废也。戾于时,拂于民,虽圣哲之所创造可无从也。”  

此言一出,王景的面色稍稍凝重了一些,他低头看着眼前的地面,脑海里在迅速地思索着。  

姜星火这段话的意思很简单,是在说“法”这个东西,没有什么新旧古今之分,不过是让百姓得以安定的办法罢了,如果时机合宜而且百姓安于此法,即便是庸碌之人建立的也不能废除。而反过来说,如果“法”有悖于时机,不能得到百姓的拥护,那么即使是圣人哲人创造的,也同样不能使用。  

姜星火说的没什么错,如果按照这个思路来看的话,倒也勉强破解了王景的陷阱,既没有否认朱元璋的能力,也没有否定自己的新法,只是说哪怕是圣人建立的“法”,不合时宜以后,不见得就比庸人的“法”要强。  

相当于把“人”和“法”两分了,而非否定旧法就是否定朱元璋,而这里面的圣人与庸人,显然就是在说朱元璋和姜星火,最起码现在众人是这么理解的。  

这种说法当然可以,但总是让人觉得还不够完美。  

但不管怎么说,至少没有犯错误。  

“不过.如此紧急时刻,尚且能临危不乱,既不失大体,又能顾全自己,想出来这种对策,姜星火的智慧可谓不凡了。”蹇义如是想道。  

但姜星火接下来的话语,却让蹇义等人猛地一惊。  

——竟然还有反守为攻!  

“后王之法,其民之耳而目之也久矣。久则有司之籍详而众人之智熟,道之而易从,令之而易喻,故曰:法后王可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后王的“法”,耳濡目染以后,不仅是官府熟悉了,百姓也都熟悉了,这种道路走的人多了就容易形成服从,官府下达命令百姓也容易接受。  

但更深一层的意思是在说,朱元璋当然是圣人,但却不是之前所说的尧舜禹汤那样“先王”式的圣人,而是“后王”式的圣人,朱元璋的“法”,对于以前的圣人来说,也是——新法。  

王景猛然抬起了苍白的头颅,他的目光死死地盯着姜星火,就仿佛要射出两道热射线给姜星火前胸后背穿个洞一样。  

姜星火的反击,完全超乎了王景的意料!  

因为姜星火的脑回路太过清奇了,你不是说我的新法不如太祖旧法吗?那么换个角度想想,太祖旧法,对于以前圣人的法来说,难道同样不是新法吗?  

而姜星火同样看着他,还牵动嘴角,笑了笑。  

这就相当于同样还是那个“马车困境”,但姜星火既不选择撞左边的人,也不选择撞右边的人,而是直接策马一跃,像是的卢马跃檀溪一样,从人群脑袋上越了过去,安然落地后还放了个响屁!  

只能说破解后的嘲讽效果强烈极了。  

王景想开口说些什么,但他一时之间竟然没想到该如何应对,当他再想说的时候,却是晚了。  

看着众人微微愕然的神色,姜星火继续道。  

“法不可以轻变也,亦不可以苟因也。”  

“苟因,则承敝袭舛,有颓靡不振之虞,此不事事之过也。”  

“轻变,则厌故喜新,有更张无序之患,此太多事之过也。”  

“二者法之所禁也,而且犯之,又何责其能行法哉?”  

“故此,去二者之过,而一求诸实,法斯行矣。  

这几句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