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二章 大棋(3/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朱高燧看《明报》上话本学的,算是流行词汇。  

“不插手不代表默许,那是王景自作主张,他自己承担后果,朕没他、也没你想象的那么小心眼不满当然有,换哪个皇帝来都会不满,你坐在朕这个位置上,你也会不满,知道吗?但也仅仅是不满而已。”  

朱棣叹了口气吹了吹胡须:“老三呐,你知道当皇帝,最重要的是什么吗?”  

“儿臣不敢知道。”  

上次的龙袍事件已经让朱高燧有心理阴影了,他直接捂住了自己的耳朵。  

但是没用。  

朱棣继续自顾自地说了下去:“朕这几天也读了读书,《汉书》说得好啊,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朕呢,打仗还是比大汉的太祖高皇帝强不少的,就算没有到‘多多益善’的程度,将个二三十万兵马还是绰绰有余.但人有其长必有其短,朕跟先帝不一样,不喜欢批奏折,政务方面,有你大哥帮朕,朕省了很多心;思想方面,朕嘴笨,骂不过那些腐儒,有国师帮朕,朕也省了很多心。”  

“当皇帝的啊,谁来都能当,但能不能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把天下治理的井井有条,这就是门学问,而怎么让合适的人老老实实地待在他合适的位置上不越界,这才是最重要的。”  

“那朕问你,国师这次事急从权,越界了,要换做是你,你会默许王景给国师下绊子吗?”  

“着实说。”  

朱高燧放下了捂着耳朵的双手,老老实实道:“大概率会默许。”  

“蠢!”  

朱棣毫不客气地骂道。  

“朕告诉你,对国师这样的人,敲打是没用的,懂吗?你让他做事,你得顺着毛捋,朕明白告诉你吧,朕不但不会纵容王景,而且还要对国师予以支持和重赏。”  

“为什么?”  

“自己想。”  

朱棣继续靠着桌子闭目养神,朱高燧琢磨了半天,试探性地问道:  

“便是说,国师虽然越界了,但他并没有掌控成规模兵权的能力,所以这不是试探父皇的容忍度,确实只是偶然的越界,就算父皇不管,其实国师也没法对兵权进行更多的掌控,如此一来惩罚反倒不如奖赏,国师自己也知道自己做的不妥当,得了重赏,心中一定是明白父皇爱护的.如此一来,父皇既做到了划出线来,又没有寒了国师的心。”  

“算你小子还有点悟性。”  

“不过关键嘛其实不在线,而在线两边的人,你明白吗?”  

朱高燧先是想要摇头,然后又点了点头。  

见朱高燧点头,朱棣也就没有继续说下去。  

军权这条线,一边站着勋贵武臣,一边站着的可不仅仅是国师姜星火.更重量级的还有大皇子朱高炽呢。  

而这也就暗示着,征安南跟江南平定白莲教叛乱不同,朱棣是不打算让姜星火随军征战的,最多只能处理外交以及平定安南之后对安南的处置。  

“不过.”朱高燧犹豫道:“儿臣实在是有一点想不明白,不吐不快。”  

“说。”朱棣抬了抬眼皮。  

“父皇为何不阻止王景呢?其实父皇不阻止,在别人眼里,就已经成了默许。”  

朱棣攥起了拳头,不过不是打朱高燧,而是先抬起了食指。  

“海禁。”  

然后朱棣抬起了中指:“开中法。”  

最后是无名指:“漕运。”  

“明白了吗?”  

朱高燧怔了怔,有些不可置信,问道:“父皇打算借着这个机会,把海禁、开中法、漕运都一并废了?!”  

“不错。”  

朱棣点了点头,说道:“所以得找个理由,让他们先吵起来。”  

海禁和漕运,基本不需要特别解释,而“开中法”,则需要单独说一下。  

所谓“开中法”,便是说此法是大明朝廷实行的以盐、茶为中介,主要是官盐指标,许以商人利益,召募商人输纳军粮、马匹等物资的方法。  

盐是人体维持生命的必须营养物质之一,而从西汉开始,盐铁就是国家除田税以外最重要的收入来源,而合法的官盐,在大明就等同于财富。  

“开中法”最早起源于洪武三年,当时因山西的宣府、大同等边地急需军粮,朝廷募商人输粮换取盐引,凭引领盐运销于指定地区,称为开中,晋商由此起家;洪武四年,制定中盐则例,计道路远近、运粮多寡,考虑中纳商人能否获利等因素,以确定粮引兑换额;洪武五年以后,大明朝廷根据需要,陆续实行纳钞中盐法、纳马中盐法、纳铁中盐法及纳米中茶法、中茶易马法等。  

不管是哪种办法,“开中法”的具体操作步骤基本都是大同小异的,大致分为报中﹑守支﹑市易三步。  

报中是盐商按照大明朝廷的招商榜文所要求的,把粮食运到指定的边防地区粮仓,向政府换取盐引;守支是盐商换取盐引后﹐凭盐引到指定的盐场守候支盐;市易是盐商把得到的盐运到指定的地区销售。  

不过这项政策执行了三十年,因为盐的利差实在是太过诱人,上至宗室、勋贵,下到文官,见持有盐引有利可图,纷纷奏讨盐引,转卖于盐商,从中牟利,这一现象被称为“占窝”。这种“占窝”现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