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八章 大事不妙了(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郑和又点了点头,怜悯地看着解缙。  

这人傻了,已经在姜星火给出的现实打脸里,开始神志不清地嘴硬了。  

所以,你说的都对。  

大皇子府邸。  

内阁的几位加班成员,照例来府里寻大皇子殿下参赞公务。  

大皇子身体不太好,有时候极疲惫了,就在府中办公,倒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情,而内阁的壮小伙子们,只能辛苦一下自己,带着奏折跑过来了。  

皇帝对此给予了默许。  

毕竟自己好大儿的身体情况,朱棣还是知道的。  

又要指望好大儿干活,又防着拉帮结派,怎么可能?  

朱棣有信心,控制这一切。  

朱棣觉得他不是李渊,决不会被两个儿子所架空摆布。  

而且二皇子朱高煦身边围着那么多武勋将领,如果不让大皇子也有一定的对抗能力,那不是拉偏架了?  

所以,几位内阁文臣与大皇子朱高炽的走动,也是朱棣所默许的。  

当然了,默许归默许。  

以后皇帝只要想找茬,翻翻小本本,以这些罪名把你送进诏狱,还是绰绰有余的。  

已经天黑了,花厅里依旧灯火通明。  

杨士奇、杨荣,还有老实敦厚的胡俨,今天轮到了这三位值班。  

案几上的奏折已经快要批阅完毕,越往后,几人的心情就越发轻松。  

翻到倒数第二份奏折,杨士奇拱手问道:“陛下有意重修《太祖实录》,大皇子殿下打算如何处置?”  

其实所谓的重修《太祖实录》,就是朱棣打算篡改史书的意思。  

这件事,李世民不敢明目张胆地干,朱棣可不管这些。  

《太祖实录》里,不利于朱棣的话,肯定都要删掉,就跟姜星火后世的控评差不多。  

然后再让自己任命的总裁官、纂修官们,添加一些有利于自己的记录。  

新鲜添加,纯天然的。  

随后,再焚毁建文朝的实录修订稿,就可以了。  

最后还得以建文事附录其后,大约相当于《建文登基以来若干历史事件的决议》,给建文政权定个性,宣扬自己奉天靖难的合法地位,类似的意思。  

朱高炽想了想,说道:“正监修官,肯定得曹国公来挂名。”  

远在日本正搂着艺伎的五星天皇麦克景隆,此时又打了个喷嚏。  

有一说一,李景隆跟麦克阿瑟真的很像。  

三流的将领,二流的统帅,一流的政客,顶流的演员。  

这种人让他带兵打仗,纯属浪费表演和外交、政治天赋。  

杨士奇、杨荣、胡俨三人,均对此表示同意。  

没办法,修《太祖实录》这种事,必须曹国公李景隆来挂名。  

为什么?  

其一自然是因为曹国公李景隆,是开国勋贵的诸公爵中目前地位最高者,也是实际上的领头羊,论资历即便是魏国公徐辉祖,都要稍逊一筹。  

其二则是曹国公李景隆是靖难之役的关键先生,可以说李景隆的作用,在这场持续四年的帝国内战里,已经拉到了最满。  

李景隆作为几乎见证了靖难之役从开始到结束全过程的“带投大哥”,必须要挑头替朱棣背这个修改史书的黑锅。  

“副监修官呢?”朱高炽又问道。  

杨士奇沉吟片刻道:“几位资历尚书,谁来挂名应该都可以茹尚书可能好一点。”  

朱高炽点了点头,说道:“兵部的茹尚书,吏部的蹇尚书,户部的夏尚书,都一起报上去,让父皇去选。”  

“重修《太祖实录》的总裁官呢?”  

听到这个问题,几人齐齐看向今晚还空着的一张椅子。  

即便几人或许心头有那么一丝地不服气,但是谁都知道,只要解缙在,那么修撰任何史料,总裁官的这个位置,都是解缙的。  

解缙是很狂浪,但他确实有这个资本。  

解缙,是这个时代最为才华出众的才子,甚至可以说是独一档的存在,这一点,天下皆知。  

单论才学,没有人能压过解缙一筹。  

半筹都没有。  

“解侍读还没回来吗?”  

朱高炽看了看外面已经黑下来的天色,有些诧异。  

解缙被皇帝派去诏狱扫盲班旁听,也就一个时辰的时间吧,即便算上回来,肯定也绰绰有余了。  

会因为什么耽误了呢?  

结果,说曹操,曹操就到。  

宦官急匆匆地跑来,禀报道:“殿下,解侍读求见!”  

“快让他进来。”  

不多时,解缙急匆匆的脚步声就传了过来。  

人未到,声先至。  

“殿下,大事不妙了!”  

感谢蛋灵帝的上盟这是我私人最喜欢的历史作者,不用我介绍了,《覆汉》《绍宋》《黜龙》本本英雄气,崇拜g  

(本章完)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