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 民族国家(3/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家的‘汉家天子’,其次才是在朝贡体系内宗主国大明的‘大皇帝’。”  

朱高煦恍然地点了点头。  

李景隆也明白了这个概念的具体内涵。  

说白了,就是两层意思。  

第一层,大明皇帝还是大明皇帝,只不过大明代表的是以汉人为主导建立的封建王朝。  

第二层,你爹还是你爹,对四夷来说,朝贡体系是不变的。  

姜星火继续说道。  

“当然了,这并不是狭隘的理解为,汉人只认同汉人国家。”  

“而是说,正如孔子所讲的那样,要做到‘裔不谋夏,夷不乱华’。”  

李景隆若有所思,这样的解释,明显比华夷之辩要清晰多了。  

也就是说,异族当然可以融入这个国家,但前提是,这个国家始终是以汉人为主导的,如此一来,自然清晰地辨别出了华夷之分,同时也避免了女真人、蒙古人这种“以夷代华”的错误思想的出现。  

这样一来,岳飞是不是民族英雄的问题,自然也就不复存在了。  

因为答案只有一个,且毫不动摇。  

岳飞就是以汉民族为主导建立的民族国家的民族英雄!  

密室内,几人神情稍作振奋。  

“好!”  

顾成由衷感慨。  

姜星火之前讲的那些东西,他也就是听个新鲜,洞察未来更是半点都不信身居高位的老人很少有像道衍一般能接受新思想的,他们执掌权柄大半辈子人生阅历丰富,自然会极为固执地相信自己的判断,三观基本重塑不了了。  

但是,姜星火提出的这套以汉民族为主导的‘民族国家’理论,却是让顾老将军老怀大慰。  

“讲的真好啊!”顾成叹道,“如此一来,我等辛苦恢复汉家山河,便不虞被后世文人肆意抹黑了毕竟,就像是曹国公说的那样,等我等都到了地下,又能拿那些文人怎么样呢?总不能真从地下蹦出来吧。”  

顾成诚恳说道:“陛下,这姜星火,您该大用的。”  

“按老臣的判断,此人最差最差的来看,在朝廷里做个筹划军国大事,负责遏制错误思想的红袍大员,也是没问题的。”  

“您若是不用他,依照现在的环境来看,即便他有开宗立派之能,恐怕也会被卫道士们口诛笔伐围剿至死。”  

“卫道士杀人,用的可不是刀。”  

朱棣微微颔首,这本来就在他的计划内。  

而他旁边的道衍,却又一次陷入了深思。  

不对劲。  

‘民族国家’绝不是姜圣这节课的最终目的。  

这节课,道衍上的很过瘾。  

因为他跟被动接受的几人不同,道衍从一开始,就隐隐约约猜测出了姜圣的目的极为隐秘且威力巨大。  

所以,道衍一直稍稍超前于姜星火进行中的思路。  

等等等等让老衲换一个思路。  

‘民族国家’这个概念,还有什么用处?  

道衍的目光变得悠远了起来。  

他仿佛又一次看到了未来。  

道衍的大脑,在高速的运转,不停地推演着逻辑链条。  

如果下西洋顺利培养出了大明的商人阶层,那么商人阶层会怎么做?  

他们会加大海外贸易的力度,从外国赚取更多的财富。  

所以,他们必须要扩大工坊、手工工场的规模,招募雇佣更多的匠人和工人。  

这些新招募雇佣的匠人和工人,肯定不可能来自城池里,城池里的早就被招募了。  

所以他们只可能来自农村。  

这个数量一旦打破了平衡,就会造成如南宋那般城池极度繁华的畸形状态。  

如果农业也得到了进步,农人可以从耕地里解放出来,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城池。  

与此同时,也会有很多从海外殖民地的人来到大明。  

到了那时候。  

传统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就不再适应来自五湖四海的匠人、工人。  

毕竟,很多农人可能从小都没离开过村子,而在数百年前的华夏,隔着一条长江有可能就是两个国家。  

这种变革,打破了原本的认同。  

所以,就需要新的认同。  

也就是姜圣所说的‘民族国家’。  

那么接下来,有了‘民族国家’,它的意义是什么呢?  

姜圣,一定还要更深一层的含义,决不会到此为止。  

有意思太有意思了道衍三角眼转动,目光回到了现实里,随后揉了揉自己的眉心。  

未知的信息太多。  

即便才华天纵如他,也推演不下去了。  

只能等待姜圣的进一步讲解。  

15万字求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