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九章 地理决定论华夏与日本(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整体环境封闭,北面大漠,西面高原,南面丛林,东面大洋,让华夏成为了一个单独的地理单元。”  

这一点很好理解,朱高煦和李景隆,都没有任何迟疑地就表示赞同。  

地理环境,确实决定了华夏成为一个整体。  

正是因为这种封闭的地理环境,让华夏上千年来,都能够形成整体的认同感,即便有数次乱世,但终将一统。  

“从内部上看,则是华夏这个整体地理单元内的分单元,依旧有着强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而这个中心,就是黄河淮河长江地区。”  

说完了外部隔绝的缘由,姜星火又继续说起了内部向心的原因。  

“在华夏这个封闭的地理单元里,黄河、淮河、长江穿行于半个华夏的土地,也流经了自然地理条件最好的地带,这三条大江大河,既能够提供肥沃的土壤,又能够提供水运以便商贸往来。”  

“同时,由于地理环境的制约,周边的地区,比如陇西、巴蜀、江南这些地区,往华夏的中心地区靠拢进行发展,比往外譬如陇西向西域、巴蜀向云贵、江南向两广,要容易的多得多。因此,天然地黄河淮河长江地区就形成了地理向心力。”  

“正是因为在外部,华夏是一个单独的地理单元,在内部,华夏这个大的地理单元里的各种分单元,依旧有着向以黄河淮河长江地区为中心的华夏发源地靠拢的向心力。”  

“所以,华夏才得以成为华夏!”  

朱高煦和李景隆,看着沙土地面上的地图,陷入了沉思。  

原来,华夏之所以成为华夏,不仅仅是因为北面大漠,西面高原,南面丛林,东面大洋这个众所周知的四处隔绝环境。  

更重要的是,黄河淮河长江地区,对围绕在周围的地理分单元,也有着向心力,正是因为这种向心力的存在,才能把偌大的华夏地区,始终牢牢地聚拢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  

就在两人沉思之际,姜星火的声音掷地有声。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槃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  

千秋华夏,唯我无双!  

密室中,听着姜星火的吟诵,几人不由地齐齐一震!  

一股难以言喻的豪情,从顾成这位老将军的心头迸发出来。  

顾成本身是个武将,对战争、对民族、对荣耀都有着狂热的追求!  

而且,在他过去的军旅生涯中,他曾镇守贵州将近二十年,讨平叛乱数百起,都是诛杀首领,安抚余众,蛮族尽皆顺从。  

如今听了姜星火一席话,顾成方才有所醒悟。  

他顾成平生所为,不就是让西南边陲之地,顺服于大明,维持华夏文明的整体性吗?  

正因如此,姜星火的话语中,充斥着绵延千载不息的华夏文明,让人从心底感到的自豪感,也让顾成的血液,变得滚烫沸腾起来!  

这个时候,道衍的目光,忽然望向了他,淡淡一笑,露出了一丝耐人寻味的神色。  

作为这个世界上最为聪明的人,甚至能够从姜星火的只言片语里,推测出未来的存在。  

道衍已经凭借着姜星火言语间,草灰蛇线般的线索,隐约追踪到了姜星火要讲这节课的目的。  

姜星火,根本就不是要讲他之前说的表面上的那些东西。  

什么日本、琉球,它们怎么产生的,都是顺带一提的事情。  

道衍已经基本确定,姜星火所要讲的,是关乎到未来大明整个精神风貌的重要理论!  

“有趣,环环相扣,算无遗策。”  

“如果姜圣的这套理论宣扬出去,配合下西洋,一表一里,那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姜星火说道:“第一大点,我们讲的是地理环境决定国家形成,如今讲完了华夏是因为什么样的内外部地理单元形成的,接下来,就是要讲华夏周边的国家,是因为什么样的内外部地理单元形成。”  

“其实主要讲的,就是三个,第一,北方游牧形态国家;第二,朝鲜;第三,日本。”  

“这里只是简要地讲一讲,不会讲的太墨迹,最重要的是,让你们了解这个世界上并非是所有国家都是有着华夏这种先天性的地理条件因此,不要用华夏的眼光,去对待和要求其他国家,这也是在对外交往中,华夏文明经常性的习惯。”  

事实上,华夏这种内外部的地理环境注定会出现强势的大一统国家,但也注定对外交流困难,在大一统国家的传统下,有天朝上国心态很正常,带着这种固有认知,自然不会去熟悉了解世界其他地方。  

李景隆听得尤为认真,因为姜星火现在讲的东西,直接关系到他能不能全须全尾地从日本回来。  

“先讲第一个,北方游牧形态国家,对于蒙古高原的地理结构,你们有什么认知?”  

蒙古高原这个词,两人瞬间秒懂,毫无障碍。  

朱高煦当先说道:“自然是阴山燕山一线的长城以北,就都是蒙古高原。”  

“非是如此。”  

李景隆忽然开口。  

“不是这样吗?”朱高煦怔了怔。  

他爹朱棣北征蒙古的时候,那时候他还很小,并没有深入蒙古腹地的经验,此后虽然率军出过塞,但也仅仅是在长城内外的范围,所以他其实不太清楚蒙古高原的具体地理结构,只是模糊地认为,长城以北全是。  

“蒙古高原,是按漠南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