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章 孟轲(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囊,孜孜游说,却不为诸侯所喜,何其可悲也!”  

“今日老夫子遇我,遇程子,端得是如当年孔丘遇盗跖,说不过,听不清,辩不言,万事言谈皆下矣!”  

老人抬头,正视苏厉:“诸侯宝贵吗,不过是一帮待死庸人罢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如今人民还是尊奉天子,然而诸侯却纷纷起兵,破坏规矩,其中的罪魁祸首,便是你们这些纵横策士!”  

老人的木杖打在地上,力撼云海,山泥隆隆轻崩,雪原都开始摇晃。  

“人之所以异于禽于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汝等策士,不当人子。”  

苏厉被这番话说的有些震动,却也气极反笑,听那声音浩大,义正言辞,如刚雷掠地,而眼前这位老人虽然年纪极大,但却风骨极硬,确实是遵循着君子之道。  

他便冷笑问道:“老夫子究竟何人,是儒门之中,哪位圣贤亲至之?”  

老夫子坦然道:“小老儿不为齐人喜,孟氏名轲。”  

哦,孟轲啊,孟孟!!!  

嬴异人张大了嘴巴,他使劲的扯着苏厉的衣角,那声音就和哑了一样,又像是坏了的破扩音器,嘶嘶电流:“孟孟孟”  

苏厉也怔住了,张大了嘴巴,一时没反应过来,就站在原地好半响没有说话。  

他心里一万头羊驼狂奔而去。  

看出来是一位圣人,但是没想到来头这么大!这他祖宗是踢到铁板了!  

苏厉都有些恍惚,不由得扪心自问:我把孟子劈头盖脸骂了一顿?乃公这是要火啊!  

他心里这么想的,于是思维便跑偏了,居然在想如果刚刚是在稷下学宫大骂,那自己可就真的名扬九州了真他祖宗的可惜山野中忽然安静了很多,只有呼呼的风与无声的雪还在行动,致力填补之前因为斗法而产生的雪缺地带。  

程知远的瞳孔微缩了一下。  

“原来是名震天下的孟子。”  

孟子赴齐,见谁?  

不会是荀子吧?  

程知远感觉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两个对头要见面了?  

自己回洛阳的路上,正好遇到孟轲,这换做是旁人可是天大的机缘,但是眼下,这位孟子却执意要打自己一巴掌。  

程知远觉得这位老人甚是不合自己心意。  

他豁然抬头,而孟子那只手掌已经拍到了眼前。  

风雨起来,剑气沛然,然而程知远没有斩出去,因为孟子的手落在程知远的肩膀上,只是轻轻拍了一下。  

程知远顿时愣住了。  

孟子转过身,他不知何时来到程知远的近前,此时他不发一言,向那神庙中一拘,于是那座神像被抓走,化为巴掌大小的泥塑,落在孟子手中。  

程知远不解:“老夫子何意。”  

孟子摇头苦笑:“我打你这一掌,让你知道天下的道理,世间应该有一个准则,如果没有了这条准则,大世就会崩塌,道德也将沦丧,如今就是如此的世道啊,天子就是那根准则,但是天子已经病重,而七国混战,百姓流离失所,庶人无以安身,黔首弃尸荒野,这都是因为天下没有了仁义道德的缘故。”  

“你也要做那破坏准则的人吗,你不应该这样,在这乱世之中,坚持自己的道,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与我一样,坚持那道准则”  

程知远道:“礼崩乐坏,无以为系,道本如此,人何以己欲加焉?”  

孟子看着程知远,久久不语,约莫过了二十息,他突然道:“你像是以前我见过的一个人。”  

程知远道:“老夫子言我似何人?”  

孟子道:“张仪。”  

程知远顿时摇头:“我可没有张子那般大才伟略。”  

孟子道:“性格相似而不体现在才学上,我要予你两句话,一曰无为其所不为,二曰无欲其所不欲。”  

不做那些自己不该做的事,不要贪图那些自己不该要的东西。  

程知远道:“老夫子此言差矣,无为其所不为?穷天有言,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我深以为然。”  

“若无为其所不为,如同积羽沉舟,终有一日,舟船倾江,行者堕命;我等行于世间,有所为,有所不为,但也要知道,有些事情,是明知不可为而当为之!”  

这句话并不是程知远的原创,恰恰遭人讽刺的是,这句话,在春秋战国的年代,被世人嘲笑,称为这“明知不可为而往往为之”的人,正是孔丘!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  

孟子无言,他平生最敬仲尼,然而有些理念却也与仲尼不同,但是程知远接下来又说了一句话。  

“夫子本心已衰,可还记得当年之言?您说曾子,您说仲尼,您说虽千万人而吾往矣?”  

孟子没有说话,他拄着木杖,带着那泥塑上路了,他此番赴齐,程知远并没有猜错,他确实是收到了荀子之请。  

荀况乃是齐国稷下学宫大祭酒,而孟轲两次三番入齐,皆不得齐王所用,遭到排斥,心灰意冷,其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