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七十七章 打比方(天天万(5/6)
可我们就有那么一些父母,不但自己从没想过创造条件让孩子去锻炼,反而把学校为学生创设的锻炼条件破坏掉,这样的事情在社会上面太多了。
如某学校组织学生去军训,要求学生把自己的行李背到2oo米外的汽车上。竟有父母向学校提出“抗议”:把孩子累坏了谁负责?
最后,这位父母还是自己气哼哼地把学生的行李背到车上,而他的孩子却心安理得地徒手走在后边??????
难道这样的家庭将来能幸福吗?真不知道这位汗流满面的父母是怎样想的!
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每一个孩子都会无休止地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但是问题的答案让孩子如何去得到呢?经验告诉我们:孩子爱不爱提问题。是关系到孩子成才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孩子如何去得到答案,则是关系孩子成才的更重要的因素。
例如,过去的小学课本中,在描写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时,明确地写着,是蝌蚪的尾巴到一定时候,自动脱落。然后变成青蛙的。
学完了这节课后,许多学生就养起了小蝌蚪,看看它是怎样成长的。尤其是想看看它的尾巴是怎样脱落的。
可是,观察了一天又一天,不见小蝌蚪的尾巴脱落过程,但是,尾巴确实也不见了。
学生们把这种情况告诉了老师,老师没有主观地、简单地否定学生的观察。而是要求他们仔细地观察,做出详细的记录。
于是许多孩子同时进行了观察。结果是他们都没有发现脱落的尾巴,在青蛙的屁股上也没有发现脱落的痕迹。相反。有一些细心的学生发现小蝌蚪的尾巴是慢慢地缩回去的。
所有的观察,得到了一致结论,他们把这个结果,告诉了老师,在老师的支持下,他们把这些观察的结果,寄给了出版教科书的有关单位。
最终,在科学家的参与下,教科书的错误得到了纠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发扬了探索精神,而更值得赞颂的是这位老师,因为他支持学生的自主意识。
在家庭中,父母也应创造一些方法,培养孩子在智力上的自主性。
有一位父母是这样引导他的上小学一年级孩子辨别是非的:他每天带孩子上学挤公共汽车,每当看到出现一些争论时,他就让孩子注意观察,下车时还要把自己的分析讲给父母听,究竟他们是为什么引起争论的?究竟谁对谁不对?应该怎么解决?
孩子说完之后,当父母的再做点指导。
天长日久,这个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就比别的孩子强,有此作基础,她很善于给小朋友劝架,因而就成了大家拥护的小班长。
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的确有它的道理。生活在穷困潦倒的家庭中的孩子,那种恶劣的生存环境,自然就为他准备了艰苦锻炼的条件;但是,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难道孩子就只能当“纨绔子弟”?
在顺境条件下如何成功地教育孩子,的确是当前亟须探讨的课题。有经验的父母多想办法给孩子设置一些困难,而且不限于生活方面的困难,让孩子去解决,从而培养孩子的能力和优良的品质。
有位父母是这样做的:当孩子想买一个东西,父母有时有意识地往后推一周才满足他的要求,她想这能养成他克制自己的能力。
设置困难,最好要有针对性。有的孩子,住在高楼大厦里,上下有电梯,出门有汽车,生活中似乎没有什么突出的困难需要他们去解决。针对这种情况,有位父母就想出了个办法,设置了困难,鼓励孩子去解决。
他给孩子布置了两个特殊的作业:一个是每天上下12楼,不再乘电梯,而是坚持步行;二是每天上学和放学,不再乘汽车,而是坚持徒步走5站路。
设置什么样的困难,又和父母的观念有关。比如,在袋鼠国,有位中国记者亲身遇到一件事情,就给人在教育观念上以深刻的启迪。
有一天,记者走在大街上,在这条街上,和街道并排着有一条小河。这时记者看到前面有位袋鼠国的妇女,带着一个小孩在散步。
突然,记者发现前面那个淘气的小孩子,跳来跳去,扑通!掉进小河里。记者毫不迟疑,飞快地跑向河边,准备跳到河里去救孩子。
没有想到的是,正在记者要跳的一刹那,那位妇女却制止了他,记者奇怪地望着她,请她解释,她严肃地说:“我要他自己爬上来。”
记者看到孩子在水中翻腾,喝了几口水后,终于爬上来,而脑子里也翻腾着一个想法:这是一位多么了不起的母亲,这是一种多么理智的爱啊!
给孩子一点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
孩子的自主性往往表现在他的选择上,但由于父母怕孩子自己选择错了,总是不敢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可是如果从来不给孩子选择的权利,他也就永远学不会选择,永远没有自主性。
有的父母就能把有些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但是要在事前为他提供有关情况,帮他分析各种可能,并且要教育他自己选择了,自己就要负责任。
他们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即使选择错了,也是一次学习机会,是很值得的。
如有一位父母想让孩子学钢琴,可是到少年宫报名时,发现孩子在舞蹈组门口看出了神,再也不走了。
于是,父母尊重孩子的选择,但要求他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一定要坚持一段时间,把舞蹈学好。
有的父母在孩子的零花钱上,给予孩子一定的选择权。随着孩
如某学校组织学生去军训,要求学生把自己的行李背到2oo米外的汽车上。竟有父母向学校提出“抗议”:把孩子累坏了谁负责?
最后,这位父母还是自己气哼哼地把学生的行李背到车上,而他的孩子却心安理得地徒手走在后边??????
难道这样的家庭将来能幸福吗?真不知道这位汗流满面的父母是怎样想的!
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每一个孩子都会无休止地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但是问题的答案让孩子如何去得到呢?经验告诉我们:孩子爱不爱提问题。是关系到孩子成才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孩子如何去得到答案,则是关系孩子成才的更重要的因素。
例如,过去的小学课本中,在描写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时,明确地写着,是蝌蚪的尾巴到一定时候,自动脱落。然后变成青蛙的。
学完了这节课后,许多学生就养起了小蝌蚪,看看它是怎样成长的。尤其是想看看它的尾巴是怎样脱落的。
可是,观察了一天又一天,不见小蝌蚪的尾巴脱落过程,但是,尾巴确实也不见了。
学生们把这种情况告诉了老师,老师没有主观地、简单地否定学生的观察。而是要求他们仔细地观察,做出详细的记录。
于是许多孩子同时进行了观察。结果是他们都没有发现脱落的尾巴,在青蛙的屁股上也没有发现脱落的痕迹。相反。有一些细心的学生发现小蝌蚪的尾巴是慢慢地缩回去的。
所有的观察,得到了一致结论,他们把这个结果,告诉了老师,在老师的支持下,他们把这些观察的结果,寄给了出版教科书的有关单位。
最终,在科学家的参与下,教科书的错误得到了纠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发扬了探索精神,而更值得赞颂的是这位老师,因为他支持学生的自主意识。
在家庭中,父母也应创造一些方法,培养孩子在智力上的自主性。
有一位父母是这样引导他的上小学一年级孩子辨别是非的:他每天带孩子上学挤公共汽车,每当看到出现一些争论时,他就让孩子注意观察,下车时还要把自己的分析讲给父母听,究竟他们是为什么引起争论的?究竟谁对谁不对?应该怎么解决?
孩子说完之后,当父母的再做点指导。
天长日久,这个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就比别的孩子强,有此作基础,她很善于给小朋友劝架,因而就成了大家拥护的小班长。
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的确有它的道理。生活在穷困潦倒的家庭中的孩子,那种恶劣的生存环境,自然就为他准备了艰苦锻炼的条件;但是,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难道孩子就只能当“纨绔子弟”?
在顺境条件下如何成功地教育孩子,的确是当前亟须探讨的课题。有经验的父母多想办法给孩子设置一些困难,而且不限于生活方面的困难,让孩子去解决,从而培养孩子的能力和优良的品质。
有位父母是这样做的:当孩子想买一个东西,父母有时有意识地往后推一周才满足他的要求,她想这能养成他克制自己的能力。
设置困难,最好要有针对性。有的孩子,住在高楼大厦里,上下有电梯,出门有汽车,生活中似乎没有什么突出的困难需要他们去解决。针对这种情况,有位父母就想出了个办法,设置了困难,鼓励孩子去解决。
他给孩子布置了两个特殊的作业:一个是每天上下12楼,不再乘电梯,而是坚持步行;二是每天上学和放学,不再乘汽车,而是坚持徒步走5站路。
设置什么样的困难,又和父母的观念有关。比如,在袋鼠国,有位中国记者亲身遇到一件事情,就给人在教育观念上以深刻的启迪。
有一天,记者走在大街上,在这条街上,和街道并排着有一条小河。这时记者看到前面有位袋鼠国的妇女,带着一个小孩在散步。
突然,记者发现前面那个淘气的小孩子,跳来跳去,扑通!掉进小河里。记者毫不迟疑,飞快地跑向河边,准备跳到河里去救孩子。
没有想到的是,正在记者要跳的一刹那,那位妇女却制止了他,记者奇怪地望着她,请她解释,她严肃地说:“我要他自己爬上来。”
记者看到孩子在水中翻腾,喝了几口水后,终于爬上来,而脑子里也翻腾着一个想法:这是一位多么了不起的母亲,这是一种多么理智的爱啊!
给孩子一点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
孩子的自主性往往表现在他的选择上,但由于父母怕孩子自己选择错了,总是不敢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可是如果从来不给孩子选择的权利,他也就永远学不会选择,永远没有自主性。
有的父母就能把有些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但是要在事前为他提供有关情况,帮他分析各种可能,并且要教育他自己选择了,自己就要负责任。
他们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即使选择错了,也是一次学习机会,是很值得的。
如有一位父母想让孩子学钢琴,可是到少年宫报名时,发现孩子在舞蹈组门口看出了神,再也不走了。
于是,父母尊重孩子的选择,但要求他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一定要坚持一段时间,把舞蹈学好。
有的父母在孩子的零花钱上,给予孩子一定的选择权。随着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