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6章、四面皆敌(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在后来的许多日子里,朱载墀都记得:自己关于要去东瀛做国主的兴奋是从那一个晚上开始改变的。  

嘉靖二十三年,也就是改公元后的二三八五年腊月二十七。  

这一天夜里,父皇仍旧是在教他和两个哥哥治国之道,最后军情急报入宫,让父皇的神情凝重了起来。  

不多长的时间后,总理国务大臣杨慎及诸国务、新任军务总参谋毛伯温、郭勋、陆炳、崔元、余承业等重臣悉数入宫。  

而他和哥哥们也没有被吩咐先离开,而是坐在乾清宫正殿侧面的椅子上,听父皇和群臣商议军国大事。  

大殿之中燃着炭火,很温暖。  

但朱载墀的心却有些发凉。  

时隔十年后,北虏寇边。  

西起河套阴山口,东至宣宁大沙窝,蒙元有三路大军近五万骑。  

“是谓不征之国矣!百足之虫断而不蹶,北患未除,如今鞑子待王师深入到东瀛了,粮道阻且长,这只怕才刚开始!”  

当朝总理国务大臣情绪顿显不稳,不由得发了一句牢骚。  

朱载墀看了一眼父皇。  

区区被赶跑的鞑子,应该用不着这么紧张吧?如今东征,动的也只有蓟辽边军和京营、海师,河套、宣宁边军可是满编满员的。  

军务总参谋却凝重地说道:“臣也认为,这必定只是开始。俺答蛰伏十年有余,如今骤然出兵,边军哨骑及外察事厂竟未察觉,可见筹谋周密。不只北境,满速儿新逝,他儿子沙汗可不是聪明能稳住的主!”  

“朝鲜李氏身死国除,这消息经过了一年多,也传遍诸藩了。”黄佐也开了口,“怕就怕,这次俺答还串通了不少藩国一同生乱。订立公约后,数年转眼将至。能不能与我中国建交、将来命运如何…若是俺答巧舌如簧,未尝不会有人铤而走险。”  

朱载墀这下总算有些听明白了:原来是趁大明东征,煽动诸多藩国一起生事,想要大明就这样耗下去吗?  

杨慎斩钉截铁地说道:“大明虽富强,断不能再数面开战!如今之势,远征东瀛已有所获,最多再拿下那九州岛。该做好准备镇压诸藩,东瀛则徐徐图之!”  

乾清宫外,有风雪声。  

朱厚熜一直没有开口。  

这也不奇怪,战略上来考虑,大明既然已经开始劳师远征,此刻自然就是最好的机会。  

再富强的国家,也难以应对数条战线的困境。  

何况看俺答四万余大军却兵分三路的架势,显然也没准备当真能击败大明,无非牵制、消耗下去。  

倒像是做好了准备你进我就退、你守我就扰。  

当真要牵制消耗,寻常状态下只怕俺答更容易把自己先耗死。可如果大明还要应对东征军需,又四面起火呢?  

不论以什么名义,朝鲜李氏王朝终究是覆灭了,新的国主姓朱。琉球国虽是东瀛劫灭,如今国主也姓朱。那么其他诸藩,会怎么想?  

“传告诸边。”  

朱厚熜终于开了口:“先各守边堡,不可贪功追击。把如今形势明明白白地传下去,让他们知道,朝廷需要再看看诸藩动静再做决断。”  

毛伯温却皱了皱眉:“陛下,若是如此,只怕还有些边将当真会启衅。仗打起来了,军需可就不能断了。”  

杨慎只感觉头有点发晕,但他选择了先不开口,而是看着皇帝。  

朱厚熜只是看向郭勋他们那些五府重臣:“军改成效如何,能不能令行禁止,对如今诸边将来说,这一次就是考验了。不需要太久,俺答既然有了动静,如果真暗中说动了不少盟友,该是陆续会有动作才对。”  

“臣请陛下点将,允臣等各赴边区,稳住大局!”郭勋当即表态,哪怕他已经很老了。  

这下,顿时是诸将请命。  

这种架势,像是去压制底下边将不可轻动、只是先守住吗?  

去了会不会变成脱缰野马?  

朱厚熜却点了头:“好!除东南方向外,四府右都督各率五百京营标兵赴边区。”  

“陛下!”杨慎觉得不能不开口了,离座跪下,“陛下当明令各方!不是不可贪功追击,不是看诸藩动静再做决定!东征未毕之前,朝廷断不能再动哪一边!”  

朱厚熜摇了摇头:“不然!此前商议,本就是如何引蛇出洞,寻机根除北患。如今俺答以为有机可乘,这正好!朝鲜、东瀛,站稳了脚跟之后,明年再运送完一批军需,后面本就可以先以战养战自给自足了。用修担忧财计?”  

“粮食变不出来!若果真是诸藩齐动,边贸大减,民商恐怕也会乱起来。陛下难道忘了成国公、咸宁侯等人之事?”  

杨慎又变回了苦口婆心模样,希望朱厚熜慎重考虑。  

毕竟现在听皇帝的意思,他反倒想要将计就计了。  

朱载墀有些不知所措地听着:当真这样的话,莫非东征倭国的事只能做成一小半了?  

如果大明要应付陆上宿敌和其他藩国,确实必须左支右绌。  

“倭贼丧尽天良,北虏也心心念念中原沃土!此二者,皆中国必除之敌!”朱厚熜却异常坚定地说道,“如今要做的,是判明新形势,商议如何化危为机!大明,已非昔日之大明。若是狼狈争相为奸,倒好叫中国百姓知道,若非大明国富兵强,多少敌人想分而食之!”  

“陛下,若是一如数年前,诸藩也不至于人人自危啊!”  

朱厚熜这下眼神不对了,盯住了杨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