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9章、东瀛双雄(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严嵩摇了摇头:“膏腴之地尽归新朝掌握,有中国之助,更兼新朝君臣一心爱民治政,哪怕那两道横征暴敛,又怎比得上新朝壮大得快?中国入朝戡乱,非为奴役藩国。此间种种,智者能及早察觉,庸人却要见到明证。届时万民归心,方称王道。”  

“若两道逆军时时侵扰,则何以御之?”  

“那便是驻朝王师之责了。王主放心,外臣也会奏明陛下,令军务会议严令诸将。助新朝守土御敌才有功,冒进启衅则必定问罪重办。守好重要关隘,若逆贼大军入境扰民,后勤乏力,剿之更加不难。”  

听起来还有两道,但沿着山脉,确实总共也就小几百里边防。  

没有反扑是不可能的。  

只不过朝鲜国王毕竟换了姓朱,那些心有不甘之人,不如也开个口子,让他们汇聚到一起,尝试一番“反明复朝”大业。  

给点时间,让他们聚集。  

他们勾结女真也好,壮大了一些也好,等大明从东瀛再凯旋,一网打尽不是更加免除后患?  

当前这种剧变阶段,舍弃两道,专心经营交通、田土条件都更好的半岛西面和南面,当然是以更小的支出能取得更大的成果。  

慢慢来,反正大局已定。  

李回到了他的安东公府,府上得王上恩典,设了家庙。  

规格与之前自然不能再比了,但是列祖列宗的牌位仍在。  

他脱去了官袍,换上了孝服,又到了家庙里跪着。  

算日期的话,从他的父亲死去,到如今还没满二十七个月。  

李一个人孤零零地跪在那里,如今他只有一个弟弟还活着了,被送去了大明的都城。  

他终究还是双目之中流下泪来,头磕在了地上:“不孝子孙无能为力,无能为力…列祖列宗,朝政败坏几十年,朝堂党派倾轧,权臣奸佞横行,早已危在旦夕。而大明…大明…那位皇帝陛下拥有怎样一个富饶强大的大明,有多少贤臣良将,又有多大的决心啊!我没办法,真的没办法…”  

这一生,他必定将在战战兢兢之中度过。  

能不能将李家的血脉延续下去,只能看他这一生怎么做。  

他知道其实他改变不了什么,没有他这么做,大明一样会把事情办到今天这一步。  

可列祖列宗,朝鲜上下,又有几个人能理解他?  

他们大多都没有去大明,与如今的那个天子和他的群臣,深入接触过那么多。  

他们没有深刻地见过如今的大明是什么模样。  

真的没办法…  

“耻辱!”  

周防国山口馆是大内义隆的居城,如今他的居所中,陶隆房看着酗酒解忧的大内义隆怒不可遏。  

“区区一败而已,您如今可是十一国守护,创下了大内家最鼎盛的基业,御守大将军之名远近皆知!怎么能就这样消沉下去?”  

“五郎呦…”大内义隆眼神迷离,“你没有去…你没有…见到他们的眼神…”  

“那么就算海战不能敌又怎么样?”陶隆房仍旧大声说道,“如今石见山已经掌握在我们手里,尼子氏灰飞烟灭,只要能阻止他们在陆地上的推进,一样是足以让诸国豪杰臣服的伟绩!”  

“…没有收到…海边的消息吗?那…那些从朝鲜…逃来的人…”  

“…别胡说八道了!”陶隆房有些不讲规矩地冲过去,仗着与他儿时就一起长大的情谊揪起了他的衣领,“你这家伙,给我醒一醒啊!明军攻灭了朝鲜又怎么样?他们是可以从陆地上去朝鲜的!难道伱以为,他们比曾经的蒙古人还要更强大?”  

“哈哈哈…”大内义隆竟肆意地笑了起来,笑声却有些苦涩,“蒙古人…他们是…骑马的。他们的船…好吗?”  

陶隆房知道他说的是什么。  

大明是不是强过极盛时的蒙元且不论,但给大内义隆这么大打击的是攻伐对马岛的海战失利。  

一开始,陶隆房是不建议去打的。  

拿下了尼子氏,在地利之下守住本岛才是不败王道。  

可是探查到护卫大明商船的战舰大部分已经离开了,只留下了三艘在那里,大内义隆耐不住了。  

他十分想要再涨一涨声望,哪怕并不分兵去守那什么对马岛,学岛津贵九把那里全破坏掉再回来继续执行之前的战略也好啊!  

于是大内义隆坚持带着人去了。  

这一次,岛津家没有派船过来,只派了些家臣武士领一些人随大内义隆出征。  

毛利元就那边倒是派了大小十余条船,和大内义隆这边加在一起也有近七十余条船、三千余精兵了。  

本来并无埋伏,但谁料那三艘大明战舰既比他们的船大,还比他们的船快,火炮更是厉害?  

根本不接舷战斗,就是一边航行,一边找着角度轰击他们。  

若只是这样也就罢了,可后来又有六艘战舰从岛的另一侧赶过来,想要包围住他们。  

大内义隆这次当真是逃得一命,回来的,只有不到三十条船了。三千余精兵倒是有数百在船沉前逃到了对马岛上,但只怕凶多吉少;除开回来的一千余众,其余人连对马岛都没登上就沉在了海里。  

大内义隆大受打击。  

“御守联军兵力过十万,损失两千又算得了什么?明军的战舰再强,难道船能航行到岸上来?你这混蛋,给我打起精神来啊!”  

“…交给你吧。”大内义隆挥了挥手,“你是总大将,交给你吧…让我再养几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