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太庙的诱惑(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哪里是不合旧制?  

梁储现在的反应,可不是反对,而是激动,随后又多了一丝黯然。  

他太老了,他已经没这个机会了。  

他也没有任何值得大书特书的不世之功。  

从仁宗有追赠先例之后,再没有臣子被追赠配享太庙。  

而从开国至今,从没有一个文臣配享太庙,全是勋臣!  

姚广孝,他算文臣吗?  

现在,皇帝竟然要给于谦追谥忠武,让他配享太庙!  

百分百纯正的文臣!  

还有一个问题:他陪祀谁?  

英宗?还是…没能入庙的景帝?那景帝要不要称宗入庙?  

陛下提起这件事,有没有为献皇帝称宗附庙的意图?是不是又想揉在一起办?  

梁储心头涌起滔天巨浪,问出了这些问题,只不过问是不是陪祀英宗。  

“朕知道这里面有许多事要议。”朱厚熜明白地说道,“景帝昔年力挽狂澜,理应称宗入庙,但这事不急。先为于少保追谥,配享太庙之事,嘉靖元年后再议。”  

虽然朱祁钰本人脑子有点一塌糊涂,但终归是帮大明度过了一個至暗时刻,确确实实在位了数年,太庙里该有他的位置。  

至于让于谦陪祀堡宗?那朱厚熜会想抽自己大嘴巴子。  

他顿了顿,意味深长地跟他说:“明年,也只议景帝入庙和于忠武公陪祀一事。”  

梁储心头松了松,但这仍旧是令人难以想象的、拥有庞大象征意义的事件。  

首次经筵,和这件事,哪个的象征意义更大?  

为什么只是先跟他一个人说?  

梁储懂了,皇帝这是希望他提出来!  

先只提追谥于谦一事,给忠武这个谥号的功绩自然要留给皇帝,用来收拢天下文人的心。  

但事情会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办下去,不断提高规格。  

袁宗皋办完了眼前上尊谥和尊号、殿试这两桩事后必然入阁,明年景帝入庙、于谦陪祀的事,功劳又是新任礼部尚书的。  

而现在梁储知道了皇帝的心意,在随后的一系列争论中,可操作的余地太大了!  

为于谦再度平反,让景帝得到应有的地位,让这一对命运联系在一起的君臣都进入太庙享受香火…他梁储在随后的文臣中间、在青史上会是什么样的地位和影响力?  

要效忠!要帮皇帝提拔他想要的忠臣!  

夏言的任命就是信号!  

“臣…”他激动起来,“臣明白了。今日经筵之上陛下向学之心,今日陛下不计前嫌降恩王世芳、黄佐之意,明日陛下欲得天下英才再开盛世之志,臣虽老迈,必尽全力!”  

朱厚熜笑着看他走了出去。  

信号将会给出去。  

仁宗之后已经近百年了,太庙的大门再次向大臣敞开,不是让他们进去祭祀,而是陪祀。  

有没有勋臣武将会为这个目标拼命?  

有没有文臣能像于谦那样公忠体国?  

大礼议是不用再议了,但在这个时代,宗庙自有它的意义。  

初登帝位的少年天子用一个谥号、一个牌位,就能给出让文武百官最为抓狂的至高目标!  

最主要的不是于谦这个已经故去的人终于又得到什么,而是将来。  

他朱厚熜百年后,身边陪祀的又会是谁?  

首先,只是梁储的家仆到了客栈,告诉黄佐安心备考。  

黄佐泪流满面,高呼皇帝圣明。  

他哭是有原因的:这下皇帝也知道他是个能搞丢路引的人了!  

要不然哪里会多这一道坎坷!  

什么粗心的人会把自己陷入到这种境地?  

然后,次日的朝会上,梁储出列请为于谦再追美谥,礼部尚书袁宗皋也出列共倡。  

文臣班列前方,杨廷和瞳仁收缩嘴巴张大,失态不已地看向了梁储与袁宗皋,随后才看向朱厚熜。  

勋臣班列当中,许多人摸不着头脑,有些大聪明更是睁大了眼睛:这帮人又在搞什么事?又想学毛澄?  

直到看见文臣们集体震惊,他们这才感觉有点不对劲。  

新任的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解昌杰看着袁宗皋眼里满是羡慕,还有极力压制着的不甘:这件事,他解昌杰之前竟不知分毫!  

如果没有皇帝的首肯,袁宗皋怎么可能出来共倡这件事?  

正德十六年五月甲寅,大学士梁储、礼部尚书袁宗皋共倡为于公谦再追美谥…  

书法一向了得的严嵩这几行字落笔不稳,字迹显示了他不平静的内心。  

为什么?为什么日讲起居注官还不能履行日讲之职、陪侍左右?为什么皇帝召见阁臣,不宣起居注官旁听记录?  

震惊到宕机的刘龙还在紧张地看着皇帝的反应,严嵩的脑中已经以极快的速度开始分析。  

藩王继统、大礼之争、日精门之灾、经筵、于谦的文臣身份、首次单独召见阁臣、袁宗皋共倡…  

就在包括杨廷和在内的诸多人全都呆着时,严嵩搁下了笔从起居注案桌后站了起来走到御前。  

正式之极地跪下之后,他哽咽又中气十足地喊道:“于公伟绩,世人皆知。沉冤多年,宪庙、孝庙亦怜之。肃愍之谥,终难表其清白一生。今幸有圣天子在位,臣严嵩,叩请陛下准粱阁老和大宗伯奏,则圣君襟怀四海感佩,忠臣清名万世流芳,此必千古佳话!”  

抬起头时,眼泪已经滑落到脸颊,仿佛他就是于谦的头号铁粉。  

朱厚熜感觉怪怪的:“奸贼”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