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八十丈 议定(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沾染上了,是说不明白的,也不能给与他们辩解的机会。唯有用最蛮横、凶残的手段进行惩处,才能真正的以儆效尤,  

这种事情越凶残越好,造成的警告效果也就越好。  

自己这里干了,以此作为榜样,会方便后人执行同样残酷的惩罚手段。  

只要这种蛮横、残酷的惩处手段在百年之后还能保持威慑力…那就是一种成功。  

田信想明白并坚定立场后,最后一步就是与丞相统一思想。  

这个任务准备交给姜维,派姜维去雒都与丞相密议即可,籍此也可以让丞相全面认识姜维。若是丞相愿意收姜维做衣钵传人…田信也不反对。  

以丞相的人格魅力、能力来说,留在丞相的位置上,协助皇帝总理国家政务就是一个很好的安排。  

最危险的是把丞相安排到国子监,比如去负责教育工作…庞宏、庞山民想要达成的学阀梦想,极有可能被丞相达成。  

所以要堵住丞相插手教育、选士的路,把丞相局限在政务。  

今后灭魏时授权统兵,也只是统率步兵主力罢了,骑军之类的野战力量要早早清理,不能让丞相掌握一支高机动的武装力量。  

用可以用,但军队、教育是两条红线,不能让丞相触碰。  

选一个信任的人,去传承丞相的衣钵,则属于一种可以接受的条件。  

丞相眼界是很高的,如杨仪、蒋琬之流,他们在丞相眼里更多的是助手身份,而不是可以传承衣钵、托付家族的弟子。  

而马谡也不适合,照顾马谡,更多的是弥补对马良的亏欠,是一种兄弟手足之间的感情,也不是弟子、学生。  

就这样在田信有目的的推动下,姜维、胡济在夏历十月中旬时抵达雒阳。  

相府偏厅,诸葛亮细细审阅姜维传递的田信私信,诸葛亮反复翻阅只觉得很棘手。  

首先在信中,田信怀疑弘农投毒事件不仅仅是意外,或敌国境外势力所为。  

并推测其中或许有国内人员提供协助,这种一边对新朝持支持态度,背地里又换一张脸的搞无底线破坏的人,则十分的可恶。  

可田信不准备扩大清洗力度,也不想破坏当下来之不易的和睦局面,所以准备延期代汉。  

其次田信在信中表达了对魏国公卿、权贵的严重谴责,希望丞相这里予以配合,对魏国权贵、公卿进行严惩。  

显然是不留活路了。  

暂缓代汉,让诸葛亮道德、私心方面好受很多…可问题也很明确,早一日完成新旧交替,那先帝旧臣就能集体洗白一次,过去种种就能揭过,大家一起过新生活。  

可现在延迟三年代汉,那所有的先帝旧臣的身份自然是固定的,是先帝旧臣,而非新朝元从…自然地,这三年里朝廷若跟关陇方面发生冲突,自然会遭到毫不留情的镇压。  

今后的三年时间里,为保证先帝旧臣们能平安度过,丞相举政压力暴增。  

很多事情就得他亲力亲为,免得一时松懈,让各处官吏引来杀身之祸。  

田信不急着代汉,最累的反而是丞相和朝廷百官。  

姜维简单拜访诸葛亮后,尚书台方面跟进,一同前来咨询诸葛亮。  

蒋琬来的最早,与诸葛亮在花园散步,多少有些好奇:“丞相,姜伯约何等人也,竟能使陈公一度托付基业。”  

诸葛亮左手摇动乌羽扇,右手轻轻抚须,回忆思索姜维给他的印象,沉吟回答:“彼凉州上士也,以如今北府英才之盛,无出其右者。”  

论经学底蕴,姜维自然是不合格的…其实诸葛亮自己也不合格。  

诸葛家族的家学传统就是博览群书、自学成才…所以读书只求大略的诸葛亮对弟子、门人的要求有些高。  

看不上普通的俗人,也看不上正统的经学门人,想找的是那种精通权变的同时,还能很有原则且固执的人。  

固执与权变,是两种对立的性格。  

可实际上一个是本性原则,一个是待人接物的处事风格。  

显然,冥冥之中还是有那么点缘分的,诸葛亮怎么看,都觉得姜维很是顺眼。  

他对姜维的评价令蒋琬多少有些不甘心,皱着眉头:“丞相,就恐言过其实,贻误大事。”  

“公琰,如今世间还能有什么事情能称之为大事?”  

诸葛亮反问,笑容自若感慨说:“敌国风中残烛,挥袖可灭。我所虑者,朝堂内争也。”  

内争,这个话题让蒋琬陷入成就的沉默。  

肯定会有内争,现在雒阳公卿百官的一切就攥在北府兵的手里,所以在新旧交替之际,还有灭魏战役面前彼此都很有默契,不再搞事情。  

若魏国若灭,那再迟钝的官员也会知道一件事情,那就是投降的魏国官吏会有机会进入朝堂,并成为一股新的力量。  

可如果把魏国这批罪恶滔天的公卿、权贵尽数围歼,那么就能避免十年内的党争。  

田信已经提出了解决办法,现在丞相府要做的事情反而就简单了,第一是延缓宫室重修工作,第二是配合姜维,保证姜维所部能顺利推进,并在今后的战事中,让姜维斩草除根。  

为避免朝政党争,也为了警告后世…诸葛亮同意了田信的提议。  

蒋琬之后,黄权也来咨询姜维的来意。  

姜维是田信预选的妹婿,可以说是田信目前的影子,掌握着关陇地区最大的机动力量,在田氏、北府旧将、天水豪强支持下,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