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六十八章 盐池(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河东盐池,曹真巡视此处时汗流浃背,盐碱荒地满目皆是引流、贮存盐卤水的沟壑。  

沟壑纵横,远近的盐池因盐水浓度、角度的不同,在夏日阳光下折射不同的光泽,可谓五光十色,瑰丽异常。  

沉淀、挖出的盐渣就堆积在狭长的盐池边,这些分批次打捞上来的盐渣有序堆积,横截面呈现稳固的梯形。  

因此一条条盐水沉淀池并列,边上就是一条条的盐块垒砌的盐墙。  

各处紧缺的盐,在这里满目皆是。  

甚至曹真脚下就踩着泛白的盐土层,不是土里有这么的盐,而是风吹动盐墙,雪花一样的盐花纷纷扬扬飞落各处留在土壤里。  

又因为时常的降雨,让这些盐花与土壤牢牢板结在一起。  

盐池的盐到底从哪里来的,没人能说清楚。  

盐池人祖祖辈辈就这样引流盐水,将盐水一层层引入盐田、沉淀池里打捞…就跟米汤里捞米一样简单。  

曹真来时正好起风,整个盐田区域盐花纷飞满目雾白,飞溅的盐粒打在脸上刺疼。  

他以纱遮面,继续巡视盐田区域贮存的盐墙,这些都是可以对外运输、贩卖的成品盐。  

而这样盐田在盐池周围各县…有许多,都是豪强、百姓开坑引水,这水越积越多,随着水分蒸发就会形成盐卤水。  

再层层引流、过滤、晾晒、沉淀、打捞,就完成了制盐。  

所以盐池、盐田有很多,区别只是官营、豪强私营,又或者是盐田规模的区别,或是盐巴质量的问题。  

平时所指的盐池,就是官营的盐池;对天下吃盐的人来说盐池就是盐池。  

现在盐池要供应邺都方面,还要满足雒阳、关中区域的需求,因此工作量很大,不得不将过去废弃的盐田重新疏浚,予以使用。  

而盐碱的腐蚀性,这里的劳役多穿草鞋或者光脚,光脚的苦力又往往赤袒肩背,全身只穿一条四角裤,甚至更贫穷一些的苦力就在腰间缠一条裹裆布巾。  

盐池的劳力又普遍短命,因此每产出的一石盐都是染血的。  

曹真来到一座盐巴垒砌的盐墙面前,抬脚踩踏一声闷响,盐墙巍峨不动,稳稳当当。  

曹真包钢的靴头蹂踩盐墙,他巨大体重加持下,细碎盐粒唰唰滚落,又在风中扬起。  

可惜这么好的盐,却要沦为资敌之物。  

哪怕把盐运出去前对着撒泡尿也不能消解万分之一的心头大恨,命苦的盐工给盐巴加点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他亲自检验了盐田所储盐巴后才去见河东郡守赵俨,赵俨是个惜命的人,自不会去盐田里吸盐。  

盐池衙署里,赵俨双手负在背后来回踱步,不同于身形肥硕的曹真,这些年赵俨越发的清瘦。  

就是出阵领兵,他的身板也撑不起一套盔甲。  

自鹰山决战以来,他就时常做噩梦,夜里辗转反侧难以入睡,只好找点事情转移注意力。  

这几年他子女繁盛,可身体却益发的不行了。  

原来是因恐惧而失眠睡不着觉,现在却不得不为子女未来的命运而忧虑。  

司马懿做下的事情过分不过分?  

乱世中沉浮几十年了,赵俨不觉得屠城有什么问题…正是有汉军、北府这批异类,才显得屠城似乎有问题。  

屠城是解决问题最快最有效的办法,处于四战之地的曹魏势力从发家的那一刻开始,就注定要以杀伤敌人有生力量为主。  

否则地处中原,迟早会在各种拉锯战争中翻船。  

唯有每一战尽可能消灭敌人的人力,打空对方的人力,才能转身去打新敌人时不会受到旧敌人的干扰。  

至于分兵占据地方的疆域,统合对方的人力…很遗憾,在群雄四起争锋之际,这种分兵行为是取死之道。  

所以真的没办法,曹魏势力想要崛起,就必须采取屠城、强制迁移人口的办法。  

想通这些问题,回头看在曹魏势力发展过程中各种各样的大规模屠戮,也就能坦然面对了。  

曹魏扩张初期最是艰难,所以杀戮最是疯狂…这些跟赵俨没关系,他当时避难荆州。  

而他与北府的仇恨来自两个方面,主要是他担任关中护军时做下的事情。  

当时马超反攻凉州,夏侯渊率兵远征马超,战事陷入对峙期。马超麾下是羌氐武装为主,缺乏后勤底蕴,陷入对峙会越来越虚弱。  

可夏侯渊补给来自关中,同样也很是艰苦。  

当时正是赵俨给了夏侯渊强力支持,用尽了各种手段,哄骗与威吓并行,前前后后给夏侯渊提供了两万兵员。  

后来赵俨又支持汉中战场的曹操,累积输送万余兵员。  

所以马超恨透了赵俨,关中人也恨透了赵俨。  

赵俨担任关中护军时,曹操才平定关中几年?  

赵俨每送一个兵员去前线,就意味着一个家庭残破;同时他每送走一批兵员,曹魏对关中的统治就强一分。  

曹丕在正式投降的场合里被马超活活逼死,等马超率军渡河参与决战,势必如杀神一样…经手的魏国官吏绝难善了。  

而自己与马超又有大仇,以马超的秉性,肯定会让自己一家完完整整去死。  

整个关中士民都憎恨自己,真的没有退路啊。  

赵俨心中哀叹,愁眉苦脸等待曹真的到来…到了眼前这一步,自己还要给关陇、雒阳的汉军、府兵提供食盐,这种弱国无外交的亡国之相,怎么能令他淡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