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一章 处置(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第七百一十一章处置(第1/3页)  

大将军府,后院水塘边,关羽与孙儿坐在一起,都戴遮阴斗笠,分别端着一大一小两条鱼竿,只是阿木显得好动,手里鱼竿起起落落,又不敢闹出太大动静。  

在幕府侍从引领下,黄权穿过中门,看到演武场西北角池塘边钓鱼的爷孙背影,就问迎上来的幕府长史裴俊:“奉先,宋公属意为何?”  

“仆不敢妄加猜度。”  

裴俊说着先对黄权施礼,又对随黄权而来的左仆射蒋琬、右仆射郭睦欠身施礼,并展臂示意,蒋琬、郭睦一同驻步,让黄权一人去见关羽。  

他二人则跟着裴俊来到池边凉亭下用茶,彼此也算是老相识。  

裴俊跟郭睦是河东老乡,蒋琬在益州做县令时就跟裴俊有交集,彼此相识最少也在十年。  

蒋琬担忧马良的安全,现在唯有大将军死保,就能保住马良的命。  

马良丢官与否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先保住命,哪怕像来敏那样以流放的方式保住命。  

命在,以后就有翻身的机会。  

可要保马良的命,就得让关羽承认自己执政疏忽,将本该配发马良的旌节…没有配发。  

这是一件令关羽、大将军府上下很为难的事情,不仅要让关羽做他不想做的事情,还要逼着他承认一个他根本没有触犯的错误。  

没有给马良配发旌节,本就是故意如此,好让马良安心防守,不要去思索反击、主动进攻这种危险的事情。  

如果给与马良旌节,也发生现在这样的事情,那真正为难的就是他这个执政。  

到时候朝野舆论又会这么说:明明马良没有独当一面的经验,却一上任就配发旌节,明明就有鼓动、逼迫马良出战的用意…所以马良被围的责任,很大一部分要算在执政用人失当。  

所以身处江都舆论风暴里,关羽很镇定,也很气愤。  

本打算等马良在兖州站稳脚,与兖州军融为一体的时候,再配发旌节授予马良开战、进攻的授权,这自然是很稳妥的安排。  

可现在看来,马良加上田豫这个组合都被满宠、秦朗算计,让关羽越发看不懂了。  

单论田豫,论用兵调度,进行野战的情况下,满宠不是田豫的对手,秦朗也不是田豫的对手。  

如果满宠与秦朗组合在一起,那更不是田豫的对手。  

军队指挥最忌讳令出两头,满宠、秦朗组合在一起,其中一个人下限,会成为两个人共同的下限,反而更弱。  

单论马良,论治军、安民,  

第七百一十一章处置(第2/3页)  

满宠、秦朗叠在一起也不是马良的对手。  

可偏偏马良、田豫这个组合,硬是让满宠、秦朗这对魏国二流组合给击败了,还几乎是完败。  

这说明什么?  

说明了太多问题,最直接的问题是自己没有做好防范…始终对马良抱有期望,希望马良能努力表现,打破田信的预言、诅咒。  

结果倒好,看情况很有可能把田豫也赔进去。  

虽然还不清楚河内战事具体怎么发展、过渡的,但主要责任应在马良身上,田豫就算有错,也可能错在太过信任马良。  

是自己搭配了这个组合,已证明自己犯了个错误。  

实在不该将田豫、马良搭配在一起,甚至田豫不去兖州,兖州也不会爆发这档子事。  

心中有太多想法,可接受自己有失误不难,难的是当众承认。  

所以此刻黄权亲自走来,他坐到关羽右侧,关羽则微微向左扭身面朝阿木这边,避开了黄权。  

黄权又起身,将阿木抱起来,坐在关羽左边,关羽又扭身转头去观察右边的水面。  

见状,黄权呵呵赔笑:“宋公,仆乃旧人,何必如此见外呀?”  

关羽回头瞥一眼,又坐正:“朝野言论汹汹,本以为徐元直会秉公断事,不想也屡屡回护马季常,对我多有指责,欲使我难堪耶?”  

“宋公多虑了,仆以为徐元直断无此意,实乃事起仓促间,言行失状无意中冒犯了宋公。”  

“无意冒犯?”  

关羽将手里鱼竿抛入池水,先对阿木说:“去找你祖母。”  

阿木从黄权膝上滑落,几步一回头,渐渐走远了。  

等孙儿不见了,关羽勃然作色:“马良该死与否,还需廷尉断案!尚不知河内战况如何,徐元直为援护马良,屡屡使我难堪,这也叫无意冒犯?”  

“论功勋,朝中何人能与孝先并论?孝先做事,处处懂得维护先帝、关某!怎到了如今,徐元直就不能体谅关某的难处?”  

“黄先生也与孝先共事长久,自知孝先用兵狠毒,正是出于维护先帝仁德,才屡屡中庸行事!也知关某护短,不曾与我当面争执,处处维护。这些事儿,黄先生也是能看见的。”  

“如今倒也奇怪,本该跋扈骄纵的人,却处处谦恭;凡是维护大汉社稷之人,咄咄逼人!”  

关羽说着怒不可遏,抄起右边的小马扎,狠狠砸在水面鱼竿,溅起一团水花。  

黄权眼皮子一跳,难道要说你家女婿仗着年轻,  

第七百一十一章处置(第3/3页)  

才这样谦恭…准备熬死所有先帝旧臣?  

这话也不算多离奇,慢慢把旧臣熬死,争取平稳过渡,总好过被清洗出局。  

这是田信冬季回江都参加大朝会时的主要原因,就是来表达自己的意愿,愿意跟先帝旧臣共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