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七章 民心(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北宫,刘备起居所在的建德殿,说是殿,算上宫墙也就是个稍稍宽阔的庭院。  

张飞来时,就见刘永侍奉在刘备左右,刘备侧躺在床榻,面容清瘦不见光泽。  

“陛下,臣来了。”  

“翼德,靠近些说话。”  

刘备伸手抓住张飞满是老茧子的手掌,手指虚弱抓不稳,可以感受到张飞手掌蕴含的力量:“李严说了什么?”  

“李正方诉苦,说百姓以为疫疾是孙权亡魂作怪。如今征孝先入朝,不利孝先。”  

张飞伸出右手,牢牢握着刘备的手,声音柔和,略略不满:“事至如今,江都怎会有这类谣言?习文祥失职,理应问责。”  

民间的谣言很有说服力,仿佛真的是因为田信走了,孙权亡魂作祟,才有了疫疾。  

现在已经控制了病情蔓延,大概再有大半月时间就能彻底消退。  

朝廷如果把田信招回来,等田信回来,也就大半个月后了,正好坐实了田信克制孙权亡魂的言论,进一步助长田信的威望。  

使得刘备左右为难,是否把田信招回来,都将引发尴尬的事情。  

招重臣回来,是要托付后事;唯独田信回来,会引发更被动的舆论风暴;若是重臣回江都,刘备如果撑住,那就更不好处理。  

若是不招田信回江都,托孤重臣里没有田信,又会导致朝野舆论进一步发酵,造成江都、岭南之间的信任危机。  

张飞理解他的难处,口中怪罪御史中丞习祯,整肃舆论本就是习祯的职责所在。  

刘备眨眨眼,泛红的眼睛湿润:“文祥已然病逝,朝中混有奸邪,蓄意散布不良言论,欲挑拨孝先。又有江东迁来之人,要么崇信瘟神道,要么与浮屠道、三光道有染,愚昧笃信,实难理喻。翼德,朕信孝先,翼德可愿信孝先?”  

张飞愕然,习祯病死了?  

眼睛瞪圆有些难以接受,回神一叹,稍稍释然后说:“臣愿意信赖孝先。”  

张飞回答也在预料中,刘备话堵在喉咙里,迎着张飞期待眼神,讲了出来:“陶恭祖让徐州后,其二子后来如何了?”  

陶谦两个儿子都选择隐居不仕,想从汉末纷乱的浑水里抽身。  

但是很不幸,曹丕割让淮南地给孙权,在徐扬二州之间引发剧烈动荡,陶谦族裔已经灭绝。  

张飞静静等候,就听刘备说:“翼德统军镇之以威,我常忧虑不已。今民心厌战,民心即天心,实不该逆行。翼德回青州后,当休养生息,与民为善。”  

“是,臣明白。”  

张飞淌泪,他已经老了,一头衰老的虎,稍稍松懈,就能招来反噬。  

刘备扭头去看,那边刘永趋步挪到身前,见刘备伸手,刘永靠的更近,两手伸出抓住刘备另一只手。  

将儿子的手塞到张飞手里,刘备疲倦乏力:“翼德,公寿即翼德之婿也,今后还要劳烦翼德代我管教。”  

他又侧头看坚强模样的刘永:“翼德既是汝之叔父,也是妇翁。今后种种,自不需我细说。”  

“是,儿臣明白,万事都听叔父教诲。”  

刘永咬着下唇,眼睛中满是水花。  

张飞一双大手牢牢抓着他的手,刘备目光移到张飞脸上:“翼德,你那女婿就留在岭南,为孝先奔走。孝先自会量才施用,领会朕的用意。”  

“是,臣遵旨。”  

张飞抓着刘永的手,从刘备手掌脱离:“陛下,马孟起如何安排?”  

“我与孟起君臣相宜,又结有儿女之亲,孟起数有小过,盖其本性使然,实不忍相害。”  

刘备换了个轻松的姿势躺着,眼角有泪水淌下:“朕亦有负孟起,恨不能早用孝直、孝先之谋。”  

张飞劝道:“陛下,曹孟德之后,天下大起大落,是非难辨。今江东归附,兼有十州之地,何复多求?”  

刘备只是笑笑,这十州之地的水分很大。  

张飞没提孙权的事儿,己方被孙权骗了两次,引发两次战略巨大失误。  

被骗,是因为贪,是因为自信,也低估了孙权的贪、孙权的自信。  

刘备反应迟钝,见张飞张口询问,半响才听明白张飞又在问田信的事情。  

不处理马超,就更不可能处理田信。  

张飞只是想听一个准话,仅此而已。  

“朕有愧孝先,亦有愧云长。”  

想到田信一身的伤病,以及北府这个战争巨兽,刘备眨动眼睛:“孝先心怀仁慈,却御下无方。翼德无须计较,只需谨记一事,万不可与孝先争锋,即可。”  

所谓的北府,究竟有多少汉兵?  

没有几个,几乎都是降军出身,放到五年前,不是魏军就是吴军。  

田信招募湘军开发岭南,又几乎把北府里的湘州籍贯军吏抽调大半,所以现在的这个北府,暂时不能处理。  

等田信与朝廷之间的敏感气氛消除,自然会着手处理北府问题。  

北府的问题很严重,哪怕取消北府番号,只要这些府兵还按照部坊、营坊的驻屯方式生活,那随时可以聚集为军。  

张飞理解了刘备的嘱托,见他疲倦异常,忍不住又说:“陛下宜早招孝先回朝,孝先医术见长,或许能…”  

“不…孝先医术尽在《十二策》中,如今使孝先归来,只会令孝先难堪。”  

刘备说话间听到腹部鼓鸣、肠胃蠕动,又说:“孝先归来,必有谣言离间,届时更难处理。”  

见刘备说完闭上眼睛,张飞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