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七章 惠子(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八月十三日,十余艘运船沿着汉水溯游而上。  

关平仰躺在甲板看着西岸的飞虎山,情绪镇定,用一双平静目光打量世界,仿佛一切都是崭新的,需要重新认知。  

前面的运船里,被封为益阳君的母亲赵氏则待在船舱里翻阅关羽的亲笔帛书。  

她出自房陵赵氏,关平流放到汉兴郡的山谷里,等于回家一样,上面是关羽主簿出身的郡守廖化,西边是西府魏延,东边是关平旧部所在的山都、筑阳,以及田信、关姬的武当、邓国。  

虽是流放,关平还有妻子相随,也有亲信部曲愿意追随…此去并无什么好担忧的。  

一路母子间并无多少语言,直到邓城。  

城内邓国公主府邸,关平一袭素色泛白细麻衣,左脸有一块拇指大的烧疤。  

可能是气质、心态的转变,也可能是脸上的疤痕,也有可能是许久没见,三岁多的阿木有些不敢靠近他。  

用餐后,关平留母亲、妻子与妹妹谈话,自己则去找夏侯平。  

夏侯平的宅院也在城北,宅院大小规模、布局都是田信设计的标准模版…四合院是也。  

作为北府有数的将军之一,夏侯平的宅院是两进出,相对体面一些;其他军吏就一个简单四合院子,只有中将军阶以上是三进出,有一个宽敞的后院,也有两侧厢房,用来安置宾客、属僚。  

夏侯平的妻子跑去迎接益阳君,如今内院里也没仆从,夏侯平酌酒自饮,显得有些消沉:“定国,北征以来,形势徒转而下,怎就到了这一步?我等与左军生疏,渊源如此,如今各军彼此疏远,为何哉?”  

太多的朋友留在江都,夏侯平最近没少收到相关的信件,苦恼说道:“江都众人传言,说江陵、麦城一战,我军、孙权皆输,是江东人赢了。看一看现在北府,管事、掌权者有几人不是江东出身?”  

关平浅饮温热的浊酒,目光垂着不为所动:“与江东人无关,朝廷输了,是他们输了,赢的是孝先。也不想想,无有孝先,我等焉有今日风光?”  

说着轻轻哼笑两声,关平仰头看屋檐,目光游离打量:“朝廷乃汇聚天下英杰之所在,如今却把人分为北府,或江东人,今后也会分宋国人,或许还想将人分成内人、外人。分的这么清楚,要朝廷做什么?”  

“呵呵,定国倒是看得透彻!”  

夏侯平从酒桶里打一勺酒给关平添上,脸上也是不屑之意:“陛下身在成都,江都众人还真将自己当朝廷了。其中有益州人,有荆州人,还有湘州人,亦有关东人、燕赵河北人之分,其中又有几人是公卿?”  

从刘备称王、称帝以来,大汉朝廷的本质就是个军政府。  

现在依旧保留着这种风气,所谓的江都朝廷,政令不出江都城,这样的朝廷有多少意义?  

太子监国期间,尚书台始终没有发布重量级的命令,原因就两个。  

一个是六位侍中在外领兵,一切重要诏令缺乏廷议起草这个过程;另一个是公卿位置空缺,举行朝议也缺乏威信。  

可这样的朝廷,恨不得立刻进行人事调动,北府不能插手,那各郡、各县总该可以进行调整吧?  

很遗憾,诸葛亮的相府在益州,江都朝廷没资格绕开刘备进行人事调整;就算调整,也只有关羽能调整郡尉、县尉等武职。  

目前的朝廷框架,仿佛一个监牢,将这个规模越来越大的朝廷给困住了。  

朝廷是公器,借着公器谋私利的事情太多了。  

把朝廷迁移到江都,恐怕最舒服、最惬意的就是刘备,起码不用再听各种进谏。  

如果不是为了安抚各地人心,朝廷的…规模可以更精简一些。  

朝廷规模的扩大,可以理解为招安…把地方不安定分子集中起来圈养着。  

这帮家伙进入朝廷,自然不会老老实实按部就班混日子。  

没有晋升的机会,就制造晋升的机会。  

和和睦睦,兄友弟恭亲如一家人这种事情,想都别想,永远不可能。  

所以朝堂上下肯定是混乱的,要么高层相争,带着中下层站队;再要么就是高层跟下层斗…总之,时时刻刻都该保持竞争,淘汰不适应的人,吸引更多地方上的不安定分子,增加朝堂的活力。  

毕竟不是偏安一方的小势力,汉军声势越来越浩大,吸引的人愈多,形形色色汇聚一堂,内部竞争就愈发剧烈。  

夏侯平不懂这些,可生于乱世的人对于斗争、厮杀并不陌生,有着敏锐直觉。  

迁到江都的朝廷官员,即见不得皇帝,向皇帝发表意见;也无法越过尚书台发布诏令,这就是个监牢。  

身处监牢里,朝廷百官是个什么心态?  

肯定会搞事情!  

汉口战败就是个插入点,关羽狠狠收拾关平,又有江都士户的反抗,以及遣回孙大虎几件事情,暂时能压住朝廷百官。  

可风头过去后,这帮人肯定不会老实下来。  

只要关平还活着,就有许多文章可以做,利用价值很大。  

夏侯平说话间观察关平,突然吊着嗓子,变声拟音说:“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  

“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关平听着嘴角渐渐裂开,露出牙齿发笑,摇着头感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