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五章 强弓(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在兵庙逗留两日后,田信才前往山都县,这里是关平开垦两年的军屯区。  

离开时,田信更改了新的天赋。  

将强击换成了强弓,以方便今后出行、作战。  

田信,十六级。  

体质21,十点外每提高一点,综合素质提升系数1.1;  

智力15,十点外每提高一点,记忆效率提升系数1.1;  

魅力40,以目前影响力,每点魅力可蛊惑一名亲兵。  

天赋一:七级铁骨,每级抗打击提升5,健康、体力恢复提升5;  

天赋二:七级强弓,每级增幅弓力5,校准偏移量5;  

天赋三:七级铁壁,每级提升护甲韧性5,盾牌防护效率5;  

天赋四;七级健步,每级提升步法速度5,减缓体力消耗5;  

天赋五:七级疗伤,每级提升药剂吸收效力5,增加主体、随从、亲兵5疾病抗性。  

剩余天赋可加点数:二点(蒙多)。  

四十名亲兵:林罗珠、田纪、虞忠、谢夫、罗德、张温、陆议、庞宏、廖立、李严、沙摩柯、马承十二人;蒙多、白兔、青雀、青驹四马;二熊;三虎;空额十九。  

除了两个名额感染战象外,余下会用在牛种、马种改良方面。  

拥有强弓天赋后,田信已经有了回归都市高楼的勇气,一个人潜行都市,用常规武器打一场战争。  

七级强弓三十五的偏移量校准加成…射击时已经不需要考虑风力干扰,反而越远,这股校准偏移加成的效果就越明显。  

射击出去的箭矢仿佛自带风力纠正,几乎达到了眼到、心到、箭就能到的地步。  

弓箭不算什么,恐怖的是床弩。  

不需要自己填装,只负责射击,已经没有要塞、关卡、城墙能阻碍自己!  

如果自己理解正确的话,弓弩如此加成,那枪炮也应该是。  

自己最强状态,应该是担任无畏舰的炮手!  

或许是…高达驾驶员?  

如果带着满级天赋返回,那自己就是都市黑夜的主宰!  

而现在,虽无百里之外飞剑取人头的本事,可孙权、曹丕又喜欢游猎…  

因此换了天赋,也换了心情,田信来见躲在山都图清闲的关平。  

他来时,关平已然做好招待的准备,邀请他一同在山林中狩猎。  

关平虽无统御熊虎的异能,可也驯养了两头猎鹰,与田信一同驻马缓坡,各自用静谧目光打量坡面厚厚草甸,寻找可能的猎物。  

彼此亲骑三五员一组,分布远近各山、山梁、坡上,既是警戒,也有相互配合驱赶兽群的任务。  

狩猎的训练意义就在这里,即能训练尚武、骑射,更能训练彼此远距离配合的默契。  

同时,友谊能缔结,得以增长。  

一只灰兔身影跃动跳出草甸一闪而过,关平展臂,铁手套上的猎鹰展翅朝坡下滑翔而去,快如离弦利箭。  

田信本要张弓,又看不到草甸中兔子身影,只好放低弓矢,展目去望,就见灰褐色猎鹰俯冲、探爪,牢牢抓住扯起灰兔,盘旋升空朝坡上返回。  

关平举臂接住猎鹰,将受伤未死的兔子抛给随从,夹着一条鲜肉喂食猎鹰,笑吟吟才说:“孝先,可有意乎?我近来收擅长训鹰者父子三人,孝先若是喜欢,我送一人于孝先处效力。”  

“不劳兄长费心,待交州、广州诸事完毕,我亲自训鹰。”  

田信看一眼关平手臂上的灰褐色猎鹰,略带期盼:“若有神鹰能展翅十丈,携我扶摇冲天而去,朝游北海,又暮宿苍梧…何等痛快?”  

“如此说,那蒙多便是无用了。”  

关平侧目看田信:“青雀所产小驹实在讨人喜爱,孝先可有ChéngRén之美?若是愿意,我有精美蜀锦百匹,愿弥补孝先。”  

他们父子三人不喜欢黑马,喜欢青红二色的马驹。  

田信不由沉默,似乎在衡量这笔买卖。  

自孙权变法一口气烧了库藏蜀锦,以及汉军北伐之故,这两年里流入中原的蜀锦日益减少。  

诸葛亮又在一匹蜀锦的基础上,发明出一端蜀锦。  

什么是端?半匹而已。  

一匹蜀锦的长度、宽度、重量都是有规格的;而一匹蜀锦的长度,正好是两端蜀锦,仿佛一刀将一匹蜀锦切成前后两端。  

蜀锦市价增长,高等级精美蜀锦始终流通于上层。  

可田信不怎么喜欢精美鲜艳的蜀锦,关姬也不喜欢,家里除了几套过节、礼仪所需的礼服外,余下蜀锦都送给了亲友部属。  

田信喜欢穿关姬刺绣缝制的衣服,其他人可不会有这样的觉悟。  

诸葛亮获得的赏赐也都置换土地,开辟桑田为养蚕做准备;其他人打生打死,图的不就是华服美食?  

蜀锦依旧是硬通货…为了犒赏北伐功勋将士,现在铸造的直百钱重量缩水,比两年前缩水四分之一。  

关平口中的百匹蜀锦,大概能从曹丕手里换来五百匹良马。  

而现在的吴军,既有可能也得到了曹丕处贸易的马匹,孙权打生打死半辈子,也将拥有人生中第一支成规模的骑兵建制。  

田信思索片刻,还是拒绝:“青驹另有用处,待阿木十六岁时,我送他一匹神驹。”  

关平的长子已快四岁,小名阿木,大名都已经被关羽想好了,叫做关越。  

听了这答案,关平顿时没了狩猎的心气,眉毛垂下,询问:“就无商议的余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