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八章 麻木(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怎么处理郭奕?  

没有办法处理,郭奕搅动的风浪太过惊世骇俗,只能冷处理,当做无事发生。  

可掌握真相的兖州士族呢?  

士族有嘴,有笔杆子,会把这些事情传扬、记录下来。  

想要把尾巴收拾干净,当初的知情人、参与者要统统打倒。  

思索这件事情,田信回到空阔、冷寂的陈公府,旁边的邓国公主府邸也是个空架子,徒有其表。两座府邸内更像是田园,由仆从耕种,此刻已被旺盛的油菜花铺满。  

大概再有一月时间,荆北的油菜花就能陆续绽放,江都尹、麦城的油菜花会开的更早一些。  

麦城油菜花开时,也就是陪刘备、关羽踏春,送刘备回益州的时刻。  

漫步在庭院,田信心思渐渐沉定…不再担忧郭奕引发的祸患。  

刘备回益州,是奔着收拾南中豪强去的,也有携东征、北伐大胜,深入整合益州豪强的用意。  

局势发展若不好,回益州的军队正好交割给刘禅,交给诸葛亮代管。  

局势发展好,刘备就从陈仓道进入关中,在长安附近寻找合适的陵墓修筑地点。  

所以刘备走陈仓,那中原战场主导权不在自己手里,也能在关平、张苞手里,足以帮郭奕收拾尾巴。  

心中担忧的事情找到解决办法,南阳人在宛城袭击北府运粮船,正好一套组合拳打残南阳豪强。  

豪强是无法根除的,如同贪吃蛇大作战一样,每一个百姓家族都有发展为豪强的动力、可能性。  

吃豪强级别的蛇就行了,保留民间发展的活力。  

所以杨俊说的有道理,要征缴盔甲禁器,还要拆散豪强,将其中领头的集中迁往江都尹安置。领头的,肯定是家资丰厚的,迁移豪强、富户充实畿内,是汉祖宗之法。  

这样就能瓦解南阳豪强的升腾之势,不然现在的南阳豪强抓住一个机会,三四十年后可比什么襄阳人厉害多了。  

近期、远期的事务安排的妥妥当当,田信反倒有些失落。  

作为三恪执政之一,确定政务大方向就好,自有人奔波。  

执政不是难事,难的是修身,保持良好的心态。  

就如吴班叛乱,刘备也提示过相关原因,田信知道有个伯祖父田景,却不知道他当过董卓主簿。  

可吴班还是反了,一时冲动没想明白是很大的可能性,可吴班亲手杀了马康,已无退路。  

已经拔刀见红,这可比潘濬恶劣的多,吴班家属难逃惩戒,妻女充为宫人,几个年龄较大的儿子赐死,幼子过继到吴懿这边的宗族名下。  

这是战时军令状的内容,军令状主要的惩罚名目是投降、叛变、临阵退缩等主观犯错行为。  

田信脑袋空空坐在庭院里静静发呆,跟这具身体有交情的乡党少年要么战死,要么伤残,再要么在外带兵。  

关系较好的王直战死了,田纪也升任郡守,身边时时刻刻都有选拔、补充来的亲兵。  

亲兵、亲随普遍是狂热的,可缺少一种亲切感,宁愿他们站岗放哨,也不想用他们的手帮自己穿戴盔甲,或碰触自己的物品。  

关姬怀孕时,自己患得患失为子孙忧虑不已。  

现在儿子透出小小一点点的乳牙,也同样提不起爱护、亲近的心思。  

这才仅仅是半步超凡,就已心灵麻木…或许这是同类相残的报应,或许本来就是自己的心灵短板。  

不愿意杀人,根本上抵触、厌恶杀人,可又不得不杀。  

只能漠视生命麻痹心灵,唯有这样一视同仁,才能保持理智。  

这或许是潜意识的自我保护。  

深感疲敝,田信望着圆圆的月亮,明天正月十五是个休沐日,又要回丹阳邑。  

关姬是敏感的,已经察觉自己的态度。  

儿子还小不记事,等以后记事,自己还改不掉心病,迟早会酿出祸事。  

苦恼,深深的苦恼缠绕在心头。  

这个问题再不解决,自己迟早会死于精神压力,就算不死也要疯癫。  

寒冷夜风吹刮,田信起身回温暖长屋,空阔长屋里点了两排油灯。  

自己研墨,提笔在白纸上写下一个‘魔’字。  

拿起这张纸来到一侧武器室,将字贴在红漆镜甲胸前,田信从架子上拔出白虹剑,踏前挥剑毫无声响,白纸一分为二,下半截飘落在地。  

再伸手摸镜甲胸前光滑红漆,只有细细一道斩痕落在镜甲表面的光洁漆层。  

如果可以,真想像短笛大魔王那样,把时刻忍不住想作恶的恶念扣出去,做一个纯粹的,热爱生活的人。  

隐居,把自己藏起来,自食其力,感受生活的艰难,或许就能唤起对人的爱护之心。  

自己终究是城市温室里成长、定型的小白,在这尸山血海里滚了几次,已经染得内外黑红。  

只有梦中,只有独处时,才知道自己原来有多么的白。  

白虹剑塞回鞘中,田信又拿起新锻造的钢弓来到门前,门扇拉开小半,任由冰冷空气吹在脸上,钢弓横在膝上,保持跪坐姿态半睡半清醒为自己守夜。  

洛阳,平原侯曹叡从噩梦中惊醒,虞夫人也跟着起身,缩在床榻用一双明亮眼神盯着曹叡背影,以及油灯照耀下依旧面有光彩的俊秀白皙侧脸。  

曹操子孙两代人中,曹叡之俊秀冠绝诸人。  

没办法,曹操本人基础太差了,甄姬本人又太强了,导致曹叡、曹绫兄妹与曹家人在相貌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